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元宵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人生有很多痛苦,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活着,但钱没了,而紧随其后第二痛苦的则是,节还在,但假没了。

  对,我说的就是元宵节。

  提到元宵节,除了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灯。灯,已然是元宵节的标志物了,甚至还延伸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而关于元宵节最常见的三种起源,如汉武帝祭祀太一说、汉明帝燃灯表佛说、道教三元说等,也都是从灯的角度来解释元宵的缘起。

  但实际上,张灯习俗是比较晚起的。正如台湾民俗学家王秋桂在《元宵节补》一文说,“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 , 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才出现 , 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 , 要到唐以后才称为元宵的标志 。 ”

  而在张灯之前,点火才是元宵节的真正习俗。

  1.最初是火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一个名叫柳彧的御史上了条反三俗的奏章。他对皇帝说,最近几年,每到正月十五,老百姓就知道整日玩乐,不是呼朋唤友四处浪荡,就是聚众嬉戏赌博,非但白白地铺张浪费,而且整的男女混杂,有辱斯文。于是,他请求皇帝下道诏书,禁止一切不文明的行为。

  这是目前能见到的,对于正月十五节日最详细的描述,其中,柳彧提到老百姓的节日习俗是“燎炬照地”,即当时民众过节是点火而非张灯。

  实际上,直到清代民国时期,火仍然是许多地方元宵节的特色。

  如清人著作《锡金识小录》提到乾隆十七年本地的过节习俗为:十五日元宵节,夜断松木为薪,架而然之朴门左,佐以爆竹银花,日火炉,盖古掺盆遗 意。

  民国十九年《永和县志》则提到:十五日元宵,张灯放花爆,并院中放火,曰“打夜火”。类似的习俗还有许多。

  此外,民间流传的关于元宵节起源的口头传说,也能提供相应的佐证。

  湖南临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古时候天鹅降临人间后被猎人射中受了伤,玉帝相当恼怒,于是打算在正月十五这天派天兵下凡放火,要把人畜都通通烧死,以给天鹅报仇。有个仙女姐姐同情人类,便私自下界告诉老百姓。

  为了逃避灭顶之灾,人们便在正月十五这天放烟火、挂红灯,装出大地着火的样子。玉帝果然上当受骗,不再派天兵放火。此后,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都张灯结彩放烟火。元宵节就这样形成了。

  其他地方还有东方朔助宫女说之类。虽然各地流传的故事不同,但却有共性:即元宵节之所以要张灯和放烟火,目的是制造出人间着火的假象。显然,火是核心元素。

  简而言之,点火是元宵张灯的缘起,张灯是点火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为何会发生这种转换呢?

image.png

  2.燃灯礼佛?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东汉明帝被刻画成了印度阿育王的中国副本,夜梦金人的典故很多人都熟悉,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才使得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流行开来。

  为了提倡佛教,汉明帝下令全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全部挂上灯笼,以此礼敬佛祖,即所谓的“燃灯表佛”,灯节就此形成。

  以上便是元宵节起源的汉明帝燃灯表佛说。不过,这一说法通常认为是后人所编造的。

  其史料来源是宋元之际的《岁时广记》所注引的《僧史略·汉法本传》,其中铁口直断,“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但《汉法本传》通常被认为是伪书。

image.png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为了争夺信众,开始不断撕逼,为了抢占理论高度,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搞潜心创作,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伪书在此期间大量面世,道教最著名的便是传说中的《老子化胡经》,《汉法本传》则是佛教所编撰的伪书之一。

  除了燃灯表佛故事不可信外,根据吴焯先生的研究,汉明帝夜梦金人一说恐怕也是后人所附会的,因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概是在西汉末年,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皇室之中最早信奉佛教的是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而即便是刘英本人,对于佛教也不太了解,只是将释迦牟尼当做黄老一般的神仙去祭拜。

  但是,转折又来了,虽然人物不对,但观灯源于佛教恐怕确有其事。

image.png

  3.从火到灯

  燃灯表佛之说在佛经中随处可见。

  佛经《莲花面经》记载,释迦牟尼去世之前,明确告诉弟子阿难,希望在自己去世后,信徒能为自己设七天七夜的供养大会,供养的方式便包括“种种灯明”。另一部佛经《佛般泥洹经》则提到,在佛涅槃之后,信徒将他的舍利用金罂盛放,置于金床之上,然后“天人散华伎乐,绕城步步燃灯,灯满十二里地”。

  显然,就佛教而言,以燃灯方式供养佛祖是释迦牟尼本人意愿,属于正统教义。而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资料,其燃灯礼佛的时间正是在中国的正月十五日。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伴随着持续的动乱以及胡人入主中原,佛教得到迅猛的发展,远超道教而成为信众最多的宗教,上层社会也迅速投入佛教的怀抱。基于此,许多佛教习俗逐渐被吸纳融合,成为中国本土的社会习俗,元宵观灯便是其中一例。

  元宵观灯习俗较早的史料记载出现在隋炀帝时期,自诩为文学大家的隋炀帝曾有诗作《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诗中提到的“法轮”、“梵声”显然都是佛教术语,表明在杨广看来,元宵节的种种习俗源自佛教。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之二: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这里,作者将元宵的花灯与佛火等而视之。

  如果说隋炀帝时期是元宵张灯习俗的开始,那么其定型则是发生在唐代。

  唐睿宗李旦时期,有位名叫僧婆陀的佛教徒上书皇帝,请求在元宵节时燃灯三天三夜,皇帝批准了这一请求。其后玄宗即位,再次下诏,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燃灯,并以为定式。

  就这样,元宵张灯成为此后千年的惯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