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鞭春牛”是什么习俗?“鞭春牛”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鞭春牛”是什么习俗?“鞭春牛”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鞭春牛”是什么习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现在很多人会感叹,春节的气氛是一年不如一年,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那种浓浓的年味却渐渐淡去。其实,在小珏看来,现在吃穿住行的需求,已经并不迫切了。年味变淡,最主要还是精神文化的缺乏。特别是许多曾经盛行的年俗,都已经被人遗忘,这就切断了我们的归属感,也让我们失去了先人们的那份眷恋和亲情。

  比如说有一种年俗,已经消失了好多年,那就是“鞭春牛”。当然,它不是鞭打真正的耕牛,而是鞭打泥巴制成的牛。这个习俗,在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有记载。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就在《燕京岁时记》中如此写道: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image.png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乃至南朝宋时成书的《后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然而,从民间传说来看,这个习俗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五帝之首叫做少昊,他不仅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且还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少昊带领部落迁徙到黄河中下游,即今天的山东境内。他们放弃了游牧渔猎,开始学习耕种,过着定居的生活,少昊命令自己的儿子句芒教习部众如何耕种。第一步就是春天到来时犁田,可当时没有现成的历法,怎么确定冬去春来呢?

image.png

  句芒有自己的办法,他在寒冬即将过去的时候,将芦苇烧成灰,放置在竹筒之中。到了春冬交替的那一刻,万物复苏,阳气升腾,气温也随着升高,芦苇也会随之漂浮起来。这个时刻,句芒就确信是春天的到来,让百姓准备春耕。

  可是,部众都能听从命令,耕牛却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不肯出力。有人建议抽打它,可在当时甚至现在,耕牛都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怎么舍得打?于是,句芒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当着耕牛的面,狠狠抽打泥牛。这也就是杀鸡儆猴的道理,耕牛吓得不敢怠慢,只好乖乖地劳动。

image.png

  农耕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比游牧和渔猎的稳定性要强,更容易丰衣足食,所以民众也愿意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句芒被奉为专职农耕的神,鞭打土牛也成为了立春时的重要活动。到了周朝的时候,它甚至被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项仪式。

  到了隋唐时,鞭春牛则更具备现实功能。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确定历法的机构,在前一年便已经确定了立春时间。因为当时的农民识字不多,文化水平很有限,朝廷则以另外一种方式传播节气。他们在各地制作了句芒与耕牛的泥像,如果立春在农历腊月十五之前,句芒的像就站在土牛的前面。如果立春在农历腊月十五之后,两者位置则相反。

image.png

  直到宋代时,鞭春牛就固定成为了一项年俗,而且还有一整套有条不紊的规定。首先是立春这一天,由开封府的府衙开始鞭春牛,第二天才由全国各地的县衙鞭春牛,第三天民间才开始在田上鞭春牛。同时,大街小巷之中,还在贩卖泥土做的小春牛,供孩子们玩耍。

  到了清朝时,鞭春牛的内涵和花样就更加丰富了。春牛内部放好了五谷杂粮的种子,外面披上各种衣服,甚至还有花饰。鞭春牛时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开鞭,然后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依次进行,等到最后一鞭后,围观的人一拥而上,将土牛打得稀烂,并且“抢夺”洒落一地的碎片和五谷杂粮,埋在自家田里,希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

image.png

  只不过,这个习俗在清朝达到繁盛,也在清朝时走向衰落。由于清朝时,封建经济开始被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并不将务农作为唯一的谋生手段,这个习俗自然没有那么重要。到了民国时,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也让春节年俗更多地折射当时经济文化风貌。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全国各地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消失了近百年的鞭春牛年俗,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不少地方还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不知道您的家乡,还有没有这样的风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