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何时?又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何时?又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何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追溯下来,更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以及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和中秋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甚高。

  如今中秋节将至,学长今天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秋节的起源,以及中国各地关于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还有美食。

  中秋节的最早起源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皇家对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亘古不变的礼制。早在两汉时期,儒家经典《周礼》便提到了“中秋”一词,《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详细地描绘了中秋的饮食以及养生。

  皇家更是对祭月活动相当重视,唐朝时,祭月仪式便已完善。

  《新唐书·卷十五》中便有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后来一直延续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时,还特意在北京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

image.png

  《明嘉靖祭祀》中记载有:“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而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以及推进,秋天祭月后来也变成了民间文人雅士的一个风俗,逐渐在民间兴起,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同时也为了保佑土地丰收,家人团圆。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便自发形成了祭月的活动。

  中秋赏月的习俗来源

  这种祭月活动流传至今,也变成了一种风俗。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月亮一步步地从天上走到了人间,下凡走上了与民同乐的幸福之路。月亮从被人祭祀,到被人观赏,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我们都了解,古时候的祭祀活动是十分严肃地,开任何玩笑都不可以。但是在中秋节,随着历史的演变,祭月这一严肃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了赏月这种娱乐类型的活动。

  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赏月的习俗,最早是从宫中流传出去的。在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中“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深切地描绘了文人赏月的情形。

  在流传至今的许多诗词作品中,也非常频繁的提到了赏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等。中秋虽是团圆的日子,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种表达出若即若离的愁思,以及千古佳作,都是源自文人写作的灵感。

  中秋节各地的风俗习惯

  中国地域博大,东西南北四方风俗迥异,关于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也是各有千秋。在福建浦城中秋节的这一天,女子务必要穿行南浦桥,这样能够为自己祈福,身体健康长寿。在建宁,中秋节这一天的夜晚,已经结婚的女子需要挂灯,向月宫求子。

  而在广东潮汕,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需要拜月,夜幕将至,皓月当空,每家每户的妇女需要设案当,在桌子上摆满佳肴作为祭礼,诚恳的祈祷今后能够平安喜乐。

image.png

  河北省的人将中秋节称为小元旦,我们从这里能够看到,这里的人将中秋节看得分外重要。在中国历史上,中秋节处于丰收时期,在古代,对于以农为本的百姓来说,中秋节更是分外重要,而河北省部分地区的人正是沿袭了这种习俗。他们认为,在中秋节下雨是十分不吉利的,因此在中秋节这一天,他们经常会祈祷,千万不可下雨。

  在江南地区,自古以来,风流雅士多出自于此。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喜欢结伴登楼赏月。在明朝初期,南京甚至建立了许多赏月的楼宇,比方说望月楼以及朝月楼,都用来供文人雅士或者平民百姓赏月。

  中秋节除了月饼,还有其他各地美食

  “民以食为天”,接下来我们来隆重介绍一下在中秋节的美食。难道你真的以为,中秋节的美食仅仅只有月饼么?当然才不是。

  中秋节恰值三秋之半,硕果累累,是一个丰收的好时辰。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能够猜测到,在中秋节这一天,餐桌上必定会琳琅满目。

  首先是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美食之一,宋朝著名的词人以及美食家辛弃疾,曾经这样评价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古时候的月饼和现代的月饼形状以及馅料十分接近。月饼这一名词,首次便在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中出现,而到了明朝,月饼便成为了中秋节十分普及的美食。

  其次是吃田螺。在清朝的咸丰年间,《顺德县志》就曾经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关于田螺,在中秋节这一时期,田螺空怀,肉汁肥美,适宜食用。不但如此,田螺富含维生素A,能够明目。现如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中秋节这一天,仍然有许多人家在炒田螺。

image.png

  第三,吃芋头。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曾经提到过:“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自古以来,芋头便有辟邪消灾的效果。在中秋节这一天吃芋头,则是保佑人们一生平安。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最后一个美食,那便是饮桂花酒。

  桂花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它的花瓣也可以酿酒。在江南一带,南京人在中秋节这一天虽然也吃芋头,但是他们会在芋头上浇以桂浆,桂浆这一词汇源于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实质上是用桂花酿制成的酒。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时至今日,中秋节的习俗以及意义虽然都发生了众多变化,然而我们心中对家人的眷恋是一样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经受过历史数千年的洗礼,代表着我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历史虽然远去,但是那些作品却一直流传下来,我们仍然能够从那些关于中秋的文人作品中,感受到中秋节欢乐的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