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东乡族文化 东乡族的砖雕文化有什么特色

东乡族文化 东乡族的砖雕文化有什么特色

雕技艺是我国众多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它的出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添上了浓重的色彩。砖雕的技艺主要流行语我国的撒拉族、回族以及东乡族等地。他们将砖雕技艺加上当地的特色变得精美绝伦。下面的东乡族文化为您带来东乡族的砖雕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一、历史:砖雕是我国民间一门独特的传统建筑雕刻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秦汉时代的画像砖。画像砖采用摸印的方法,使砖坯上形成浮雕的图案,《府志》上赞曰:"技艺皆精。"甘肃省临夏位于陇南夏河之畔,这里的建筑砖雕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临夏砖雕艺术是从汉代祠堂、墓室、宫殿等建筑物上的画像砖、画像石雕刻演化发展而来的。据考证,临夏地区砖雕艺术源于北宋初期,明清时日趋成熟,至现代则日趋完善。

因为战乱,名族迁徙等诸多原因,临夏早期砖雕作品已很难寻觅,目前所指的主要是临夏地区出土的宋金砖墓中,红园路、铜匠庄、邓家庄、和政县杨马家庄等地均发掘出的宋金砖墓,但在一九八零年临夏南陇出土的锦衣校尉王吉墓,结构为仿木券顶式正方形砖雕单室,飞檐、斗拱、滴水下面有各种动物和人物情景图样。其中表现花卉动物的最多,主要有荷花、牡丹、奔马、飞龙、翔鹿、麒麟等,大多是中国民间吉祥图样心理的表达。

1.jpg

再到明清时期,砖雕艺术人才辈出,风格简约质朴,内容丰富多姿,工艺精细,临夏砖雕在西北声誉极高,显示出撒拉族、回族、保安族等组成的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在中国兴起,擅长雕刻工艺的撒拉族、回族、保安族人民把汉族传统雕刻工艺与伊斯兰文化恰当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砖雕艺术风格。临夏砖雕主要用于拱北、清真寺的装饰,但大多人民也应用到自己房舍上面。河州是(临夏古称)丝绸之路的重要经过地,明清时茶马贾商云集,他们因为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的束缚,“庶民庐舍……不许用拱斗,饰彩色。”(《明史·舆服志》)即使再有财产,也不敢用上等材料修建装饰屋舍,只好使用砖为材料,做出各种图案来装置屋舍、清真寺等,以此来标榜财富,从客观上促进了临夏砖雕艺术的发展。

民国时砖雕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制砖业和砖雕业都颇具规模,临夏砖雕吸收了中国画和木雕的技艺,风格转变为细腻繁复,一幅作品可以雕出好几个层次,构图严谨,较大的还要做凸出的回纹,四周有几何纹图案,美不胜收。在现代,保存较完整的作品在临夏东公馆(图五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国民党河西督办回族政要马步青的私人官邸,房屋构造以四合院为主,其墙壁有189副大大小小的砖雕艺术品,有提拔、花鸟(图一)、山水等花样众多,其中以《江山图》(图三)为代表作,此作长2.5米,高2米,由二十四块厚7厘米,宽25厘米的方砖组成,位于东公馆处于中心天庭影壁的最大的一块砖雕的正中。

画面上红日当空,江河万里,群山耸立,青松劲拔,波光粼粼,白帆点点,表现出蔚为壮观的祖国万里江山。此外,在画面四周的影壁上,上有砖雕房脊,下有雕花座台,四周字环绕之。整幅作品以宏伟的篇幅,丰富的画面和高超的技艺令人叹服。

二、技艺:在技法上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或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次要部位和衬景,则用浮雕方式处理。在构思上,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使用的材料取自于专门用于土窑烧制的细腻的“绵砖”。制作这样的砖需要幼稚的泥土,先在麻布或细网上用水洗,以除去杂质和沙粒,调和成泥巴,再用木制的模具打坯成型,晒干进窑焙烧。用这种泥土制成的砖密度极高,而硬度适中,是雕刻图案的好材料。

制作过程是选料,打磨,构思,捏型,雕刻,细磨,过水。主要分为捏型和雕刻两种。捏型是先用加工好的粘土泥巴,用手或模具做成需要的图案,一般以龙凤、花鸟为主,形象大概,后直接入窑焙烤,多用于墙角、屋顶处,用于屋脊时俗称“脊兽”。在捏型烧制好的青砖上面精雕细刻,就是第二步了,要用刻刀雕刻成各种图案或花纹,从构图到具体刻成的形象,要求严格,须一丝不苟。这样创作的形象精致细腻,富有质感,一般都是较大尺寸的,所以要数块小砖拼接起来,建筑物平面上的都是雕刻完成的,多用于影壁、甬道、墀头、门庭的装饰。

雕刻工具主要有:刻刀、刨子、铲、錾、锯尺等。其中刻刀、铲、錾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有别的多种。每种工具各有所用,没有具体的规定,是根据制作者的喜好和实际操作中随意选择。砖雕的表现手法有浅圆雕和浮雕。

在临夏红园广场北端,有一组长80米,高8米,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砖雕长廊,采用刻活技艺,整个作品由数十块高约2米,长约4米的大型砖雕拼接而成。是由孔德良,陈龙两先生绘图,绽学仁,穆永录等雕刻创作完成的大型群雕艺术巨作。以孔德良设计的《大河之州》为主题,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河州全貌,湖光山色,石林峻峰。该画面两侧以河州“新八景”为内容,艺术地表现了临夏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生产建设的巨大成就。整个群作和谐壮观,恢弘大气。

2.jpg

三、艺术特色:明代的苏州砖雕较为古拙朴素,以东山明善堂、瑞霭堂及天官坊梵门桥弄陆宅的门楼照壁为典型代表;清代康、乾以后,风格渐趋于精致华美、秾丽繁复,注重情节内容和构图。临夏砖雕是明清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回族、东乡族等在汉族传统砖雕的基础上,吸收伊斯兰文化,将中国山水画与阿拉伯文字图案结合一体。近代又汲取了木雕、泥雕等的工艺特色,采用高浮雕技法,达到了内容,形式,风格的统一和谐,发展出以临夏地区为主的特有民族艺术。

砖雕通常用来装饰建筑物的券门、照壁、山墙、影壁、五宫墙、圆旋门、基座、捶头、花脊、兽头、墀头等。表现题材丰富多样,赋有诗意又深具生活气息。照壁与嵌墙的题材则多为代表长寿之意的松、鹤、鹿图案和代表高洁之意的梅、兰、竹、菊,表现这类传统文人乐于表现的题材也与临夏所祈盼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有关。

现代临夏砖雕以富丽堂皇的居多,清幽朴素的少,虽然有些砖雕已从浮雕式进入了镂空式,里外有三层装饰之多,但已缺少了过去那种线条简略、风姿摇曳的情趣。此外,在艺术思考上,遵守伊斯兰教教律,反对偶像崇拜,砖雕中不见人物饰样,这也是它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的民间工艺,始终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着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组成的伊斯兰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显示着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