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东乡族文化 东乡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东乡族文化 东乡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历史悠久、古风犹存的东乡族刺绣

古代大家闺秀以及普通人家的姑娘都要学会刺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逐渐摈弃了旧时代的习俗。一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技术逐渐被机器取代,刺绣的女性也变得十分稀少。但是在我国的甘肃省东乡族女性还保留着刺绣的优良传统。

过去由于东乡族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日常活动的圈子狭小,再加上衡量一个女人是否有本事的标准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上炕裁缝下炕厨子”,因此东乡族妇女从小就很重视学习缝纫技巧和厨艺。

刺绣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主要是由农村女性来制作。一般都是女承母艺,婆媳相传,代代沿袭,辈辈留传,一脉相承。东乡族妇女很早以前也缝制生活所需的衣裤鞋帽,但随着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多数人都是社会上流行穿什么就买什么,自家手缝的服装逐渐失宠。唯独绣花为东乡族妇女所钟爱。

她们除了在田间地头干农活,在家里洗衣做饭喂养牲畜外,闲暇时总是三人一群,五人一堆,或在浓密的树荫下,或在热乎乎的炕头,一边绣花,一边聊天,同时也在暗中进行一场比赛:看谁的绣品图案新颖别致,手艺上乘,技高一筹。

1.jpg

当听到大家的交口称赞,禁不住满面春风,心花怒放。她们个个心灵手巧,人人擅长刺绣,借助小巧的绣花针和五颜六色的丝线、棉线、金银线,在各色棉布的确良或绸缎上飞针走线,剪裁刺绣出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的各种日常用品或装饰品。

刺绣绣品种类繁多,有门帘、墙帱、枕套、炕围子、床裙、沙发靠垫、冰箱布、桌布、鞋垫、肚兜、耳套、枕头巾和小挂件等。在图案上以花草为主,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玫瑰、百合、梅花、兰花、杏花、桃杏闹春、鸳鸯戏水、蜂飞蝶舞、孔雀嬉牡丹、鸟语花香、喜上眉梢、山花烂漫、硕果累累、含苞待放等。刺绣活根据所用工具的不同,分为“机绣”和“手工绣”。“机绣”指用缝纫机来刺绣;“手工绣”指用“绣针”、“剁针”刺绣出的绣品。

刺绣的步骤

不论机绣还是手工绣,步骤程序是一样的。

第一步是选料剪裁。在确定刺绣的物品后,根据绣品大小和质地选择面料进行裁剪。

第二步是画墨样。把裁剪后的面料对折后平铺在桌面上,在面料上面铺放也对折后的复写纸。图案花样也对折后平放在复写纸上,并让面料、复写纸、图案花样的对折线重叠,严防走样,偏歪不居中。用铅笔或油笔按照图案花样轻轻勾画,花样图案可以借用他人作品,也可自己即兴创作,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第三步是上绷子。绷子是用有弹性的竹子劈成几片后做成的可以调节大小的圆形环圈。把画过墨样的面料平铺在绷子外圈上,绣的图案应居正中间,然后再套上内圈,把面料卡在内外两圈之间,使绣品的绣面成鼓面状。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绣品在刺绣时顺利进行不跳线,不断线,取掉绷子后绣品平展不变形。

第四步是刺绣。机绣作品虽然操作简便,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但由于不能随时调换粗细不同的机针或不同颜色的机线,图案比较简单,绣法也不能象手工绣那样灵活多变,所以东乡族妇女对能充分施展本领的手工绣情有独钟。

手工绣根据所用针具的不同可分为“绣花”和“剁花”两种。“绣花”所用的针比平常家用缝衣针纤细小巧富有韧度,不易弯曲或断折,一幅绣品,若是彩绣往往需要七八个绣花针,根据图案花样的需要,穿上五光十色的丝线,分层进行刺绣。

针针相嵌、层层相叠、镶色和谐、过渡自然。可以枝生花,花生叶,叶生枝,采用对称或自由连续形式,任意安排,营造出明暗相宜,疏密有致的效果。

东乡族妇女个个都是“画”家。她们以针线代笔,用布帛代纸,绣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绣出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样是绣花枝,墨绿色和翠绿色叠用,既分别出主枝和侧枝,又突出深浅层次感;同样是红色花,梅花的花蕊选用夺目的大红丝线,强调它傲霜斗雪凌寒独自开的品格风韵;杏花花瓣则选用艳丽的粉红色,展现她的妩媚娇妍……她们轻车熟路,深谙此道。

相对以上所说的彩绣而言,平绣是单用一种颜色的丝线,在一件绣品上,通过针角的长短,不同的针法套用来刺绣,使绣品雅致、朴实、文静清秀。与彩绣喜用大红大紫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

“剁花”是用类似于缝纫机机针的剁花针,在布帛上刺出花卉来。刺绣原理和机绣是一样的,剁花的时候,剁花针笔直地刺进绣品里子,稍错针角再迅速拉出来。

2.jpg

每次刺进去时,丝线要拉得松一些,拉出时线紧一些,采用单线来回剁,使丝线在绣品正面形成凸起的连续纹路,正面和反面花纹一样,给人一种厚实的毛绒绒的感觉。绣花针绣出的花卉图案针角细密,手艺精湛。

色彩的明暗深浅,层次的衔接过渡,自然不露痕迹,针法富于变化,有缝、挑、绣、绕、插、绾等等,灵活多样,越看越爱看,叹为观止。剁花针绣出的纹路由于用线量多,图案突起饱满有质感,富有立体效果,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丛生花卉的茂密景象,出活也快。

东乡族妇女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她们除了一双灵巧的手,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怒放的牡丹,含苞的杏花,飞舞的蝴蝶,成串的葡萄,皎洁的月亮……一切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能在她们手中变成美丽动人的永恒瞬间,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散发出浓郁的传统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