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门巴族人信仰什么神?门巴族奇异的宗教

门巴族人信仰什么神?门巴族奇异的宗教

  奇异的宗教

  门巴人既崇信跳神送鬼的原始宗教,又信仰藏传佛教。门巴人认为,人的衣食住行,生与死,生产的丰欠和禽畜的兴衰都与鬼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的鬼神都在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为寻求鬼的宽恕,神的赐福,而使自己祛危求安免灾受益。因而出现了人与鬼神之间的特殊使者巫师;“觉母”、“把奠”、“把寓”、“登龙坎”、“本波”……

  原始宗教

  门巴人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青蛙、蛇类、昆虫、蚂蚁、奇树怪石也是神。神灵无所不在,所有病痛和灾祸都归结为鬼神对人的怪罪。巫师中的叠龙坎、把窝、本波是男巫,主要是送鬼;觉母、把莫是女巫,专事请神。

  “登龙坎” “登”,即鬼,“龙坎”,送走之意,“登龙坎”即送鬼走的意思。后来习惯上把从事送鬼的巫师称为登龙坎。有人生病即请登龙坎杀牲送鬼除病。门巴人认为,人的病痛是鬼怪把病人的灵魂抓走了引起的。因此登龙坎在为病人送鬼时,要杀鸡或猪作祭。杀牲之前,要将禽畜给病人过目,表示是病人送的。祭祀时,将煮熟的肉、米饭、煎鸡蛋,用“邦穹”或芭蕉叶装好,连同手摇转经筒、佛珠、长刀、衣物……摆在村外面,登龙坎指着地上的食物说:“我们为你准备了这么多东西,供你享用,望你释放病人的灵魂。”边说边将事先捉到的一只蜘蛛包好放在病人耳后,表示被“鬼”掏去的病人的“魂”找回来了。

  “把窝” 藏语意为“英雄”。头缠红布,面部挂串珠,斜披白布带。屋里摆神案,摆玉米面做的偶像,供大米、鸡蛋、酒和清水,法器为鼓。把窝击鼓,全身颤抖似疯癫病人,嘴里叨念道:“请坎主、松马、把窝和把莫诸神把病人的枷锁去掉,把他的灵魂放回来……”然后将烧红的石块投进开水锅中,用树枝蘸沸水酒在自己和病人身上,表示将病人身上的“鬼”驱走。

  “苯教” 汉语称为苯教。除有一般巫师的本领外,还会念咒语。传说能置人于死地。苯波有咒经,如果他与人有隙,就设法弄到对方的一点毛发,塞进牛角里,再埋人土中,被咒的人据说就会“生疮流脓而亡”。作法时,苯波亲自动手杀鸡、猪或牛,把肉和心脏的各个部位取一点煮熟,放上佐料,端来米饭,送到有鬼的地方给鬼吃。然后祈求鬼不要让人生病了,吃了这些食物就离开这里。

  “觉母” 自称是女神的化身,传说有九姐妹,还有母亲。作法时,双肩披红布,额前戴“冗浪”的圆形银饰物,屋中铺竹席,席上摆九个竹盒和九口小锅,盛满大米、养麦、生姜、香蕉、甘蔗、桃、野花……挂长刀、串珠、弓箭和格乌(藏族用的护身符)。请神时,觉母双手抹脸,全身颤抖,用拖长的声调唱道:“阿麦……拉所……拉所……’然后自问自答,有如梦呓,表示灵魂飞升,到神的境界去询问病因和治病的方法,在众神的帮助下找到了病人的灵魂,把灵魂“还”给病人。

  “把莫” 藏语意为“女杰”,自称是坎主神的化身。有五姐妹,称为“坎主得安”,即五个坎主:多吉坎主、仁钦坎主、白玛坎主、勒客坎主和肯达坎主。传说他们是苯教主神滚独藏布的女儿,母亲叫仁艾杰姆。把莫作法时,襄红,白头布,戴扇形纸帽,屋里供食物和用具。五指分别拴红、黄、蓝、白、黑五彩线,分别代表一个坎主神。然后用火烧断,看线断处是否整齐,若有不整齐的就认为是坎主神发怒,而懊人生病的。为了冶好病人的病,把典手摇小鼓和铃铛,全身颤抖,在屋内转圈,请众坎主神“赶宴”,让病人恢复健康。

  藏传佛教

  门巴人原来信奉白教(指噶举派),他们迁入墨脱后便把白教带到了墨脱,后因墨脱受波密土王辖屑,门巴人被迫改奉红教宁玛派。相传为贡布喇嘛谷学干布传到墨脱,井建仁钦崩寺,1950年毁于墨脱大地震。到解放前夕,墨脱有寺庙35座。寺庙僧人中,根据社会地位、技能、宗教知识和尊卑分为:

  直姑 即活佛,是死者灵魂皆升天堂享天福的意思。直姑是寺庙的最高领导者寺务,他们通晓经书。

  帕久 仅次于直姑,通晓经书,宗教知识较丰富,主持寺庙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或分管某一方面的事务。其中,有主持法会的“多吉罗本”,有检查僧纪、收纳布施的“曲寸巴”,有专攻经书的“格隆”,有负责击钹的“翁则”,有负寅击蚊摇铃的“乌纠”、吹长号的“敦巴”、吹喇叭的·加另巴”、保管祭神供晶的“曲本”、寺庙门卫的“曲香巴”……。

  涅巴 寺庙管家,掌管寺庙经济收支。

  果聂 专门看管寺庙、背水、送信、打扫烃堂,擦洗法器,倒水供佛,还负责炊事、制酒、保管肉类和粮食

  扎巴 普通僧人,在大型宗教活动中担任演员或吹打乐器,平时还要在寺庙土地上耕种、收割以及干庙内的一些杂活、学经文等。

  寺庙僧人除直姑外,其余的大多数喇嘛则住在自己家中,参加劳动,娶妻生于,只是参加法会才到寺庙念经。

  定期的念经活动有:

  一月念嘎索经,祈祷万事如意;二月念衣措经,为喇嘛念经供佛日;三月念嘎桑经,祈祷人们不患眼病;四月念觉莫经,防止息麻风病,以防眼瞎;七月念穷莫下巴经,祝愿家家吉样平安;八月念坎主下巴经,向坎主神赎罪;九月念那睡经,杀牲敬神,祈求全家不生病;十月念朱和佯朱经,祈求生活美好;十一月念朱巴经,祈求生活富裕;十二月念古朵经,祈求来年丰收。

  不定期的念经括动有:达夺目经,祈求粮食丰收;卡久经,祈求病人早日康复;才久经,纪念古如仁狡钦神的生日;干久经,祈求死后早升天堂。

  此外,还有朵措经、贵荣经等。以上所念的经,大多是希望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粮食丰收、生活富裕……这是门巴人的美好愿望,他们把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佛的保佑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