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汉服流传了那么多年,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

汉服流传了那么多年,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

  你知道汉族服装的变化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俗语所谓“民以食为天”,极言食的重要;又说“衣食住行”,衣更在食之前,可见自古以来,衣着服装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汉文化流传几千年,汉服也随之不断发展,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汉服。

  古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读音chang二声)”,顺带一提,中国古代的裳并不像现在的裤子,而类似于裙子,男女皆如此穿着。

  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任督二脉”这个词,那么任督二脉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呢?简单概括一下,从你的下巴到肚脐连一条线,就是“任脉”的位置;反之,在后背的中间沿着脊椎画一条线,就是“督脉”的位置。说白了,任督二脉就是人体前后两条中间线。所以,古人将这样的称谓也应用于服装的设计,称衣服前面的中线为“衽(读音同任)”,后背的中线为“裻(读音同督)”。我们知道,古代汉服有个特点是交领,也就是衣服的左右两边在胸前重叠交叉,领子的形状像小写字母。既然是重叠,就有左右方向的区别。如果是衣领向右下倾斜的,称为“右衽”,反之为“左衽”。

image.png

  右衽

  按照周朝以来的礼法,穿衣必须是右衽,有些其他民族仿照了中原的衣着却又不够了解汉文化,衣服会用左衽;同时外族也不像汉族一样将头发束起,经常披散头发,所以“披发左衽”就成了古时候蛮族的象征。另外,为了体现“阴阳两隔”“人鬼殊途”,古时死去之人所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左衽。所以如果一个汉族的大活人衣服用左衽,是非常忌讳的。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很深,他们的“和服”就是汉服演化而来的,直至今天,日本人穿和服时还坚持右衽,左衽依旧是晦气、不吉利的象征。

  衣服左半部分盖住右边后,胸前的边缘称为“襟”,右侧腰部附近的边缘称为“裾”。在汉服的发展前期,裾不加裁剪,呈布料本身的一个角,绕到身后再固定住,这种款式称为“曲裾”,这里的曲读一声,是弯曲的意思,指的是裾绕过身体。衣襟在前,衣裾在后,成语“前襟后裾”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image.png

  曲裾

  后来随着服装设计上的发展,人们觉得曲裾有些多余,不如裁剪一下,使其边缘直上直下,既美观又省布料,这样的款式称为“直裾”,在后期较为常见。

image.png

  直裾

  此外,汉服袖子靠近身体的部分也就是大臂的位置称为“袂”,小臂的那部分称为“袖”,袖口称为“袪”(眼神差点的同学注意了,是衣补旁的袪,不是示补旁的祛)。

  说完上衣,我们再说说下衣,也就是裳。它的结构就要简单的多了,最开始就是两块布。在汉服发展的早期,春秋战国时,裳前后两片布是分开的,左右两边有缝隙,有点类似于旗袍的下半部分;到了汉代,为了美观和隐私,将前后两片从侧边缝合,形成筒状,类似于现在女性穿的裙子,但在古代,无论男女,这种裙状的裳都是主流服饰。不过,就像现代女性穿裙子时不利于奔跑和骑行,这种裳也不适合士兵骑马或者农民劳作,所以又改良出了从中间一分为二的“袴”,虽然它和现在我们穿的“裤”同音,但样式却不相同。袴只是有两个裤腿,包裹住腿,用带子系在腰上,两裤腿中间并不相连,也就是没有裤裆的部分。另一种有裆的下衣叫做“裈”,比较短。

image.png

  明代的赤罗裳

  由于袴通常都穿在里边,所以对于美观度没有什么要求,普通人家通常就用粗布制作。但是富贵家庭不考虑成本问题,不仅衣服用绫罗绸缎,连这种看不到的地方也要用丝绸,所以人们用“纨绔”来代指富有的家庭,其中纨指精细的丝绸,绔就是丝质的袴。

  汉服上下衣的组合大体上分为两种,早期是上衣下裳分开的,这种设计制作工艺比较简单。通常衣的颜色比较单一,而且用庄重的颜色,裳则用多种花色相间,寓意“天清地浊”。

  后来为了穿衣时方便,同时也由于工艺水平的进步,制作衣物时将衣和裳直接缝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结构,这样的汉服称为“深衣”。这种深衣由于穿着便捷,男女老少王孙百姓平日都喜欢穿。不过在很正规的场合,比如祭祀典礼,还是会使用更符合礼法的上衣下裳。

  不同时期的深衣有许多细节上的差异,其中宋代朱熹根据自己对古代礼法的理解(勘误,经评论指出,此处有一朝代错误,已改正,谢谢评论),设计出一种款式,称为“朱子深衣”,代表性很强,对中国周边的其他亚洲国家例如朝鲜和日本的服装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