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节日文化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灯的来历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灯的来历

  孔明借东风的典故来自于《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设计了孔明借东风的故事桥段,突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孔明借东风表面上来看是孔明设坛施法求来了东风,使得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火烧赤壁得以成功,实际上当时的东南风是冬至时节必然会有的一种天气变化,并不是孔明借来的,所以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就是巧用天时。

  

孔明画像


  孔明借东风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孙权与刘备结成了联盟共抗曹操。孙权的大将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想设计将诸葛亮杀死,于是要求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只羽箭。诸葛亮巧用大雾天气,用草船从曹操那里得来十万羽箭,周瑜想要杀害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之后周瑜与诸葛亮一起定下了火攻赤壁的计策,但是当时是冬天连着几天刮的都是西北风,这样火烧赤壁的计划就不能实施,火攻不仅仅不会烧到曹军,只能是伤到自己,周瑜心急之下,病倒了。诸葛亮前去为周瑜看病,开出了药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了诸葛亮猜中了自己的心事,诸葛亮便说自己可以借来东风,要周瑜为他搭起九尺高的七星坛,周瑜照做了,诸葛亮在坛上做法,过了几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再次萌生了杀掉诸葛亮的心思,但是诸葛亮早已经猜中了周瑜要加害自己的意图,在周瑜的人来到之前就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之前还给周瑜留下了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诸葛亮借东风这一典故在中国老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赤壁东风并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天气的正常变化,诸葛亮只是巧用天时而已,所以诸葛亮借东风打一成语就是巧用天时。

  孔明灯的来历

  孔明灯是一种能够漂浮起来的天灯,能够在点燃之后飞到天上去,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特别是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有放孔明灯的风俗,在墨西哥、台湾、菲律宾、日本等地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孔明灯现在在中国非常的普及,即使是在平时也有很多放孔明灯的。孔明灯的来历更加给这种工艺品带来了一种神秘感。

  

孔明灯


  孔明灯的来历:孔明灯之所以被称为孔明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孔明灯的外型是一个圆柱体,或者是方柱体,看起来非常像是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此被称为孔明灯。另一个原因是这种灯据说是三国时期的孔明,也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所以被称为孔明灯。

  据说诸葛亮有一次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送出消息搬来救兵,于是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将求救的小纸条放在孔明灯下,之后算好了风向,将孔明灯放出去,这样孔明灯带着诸葛亮求救的消息升上了天空,后来诸葛亮依靠孔明灯带出的消息,成功地得到解救突围出去。诸葛亮因为别号为孔明,所以后人将诸葛亮发明的这种可以飞升的天灯称为孔明灯。

  孔明灯被诸葛亮发明出来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后来人们每逢喜庆的时候就通过放孔明灯进行祈福,这个时候人们将自己的心愿写在小纸条上,让孔明灯带着飞上天空,所以孔明灯又有祈福,祈愿的作用,每当重大的节假日,比如元宵节和中秋节等节日,都放飞孔明灯祈福祈愿。

  孔明灯原理是什么

  孔明灯是一种点燃后可以升上天空的天灯,属于中国的民间工艺品,据说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所以被称为孔明灯。孔明灯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利用孔明灯内外的气压差利用大气的浮力将其送上天空,要说到孔明灯原理不得不采用一些物理的推算来说明孔明灯到底是怎么升上天空的。

  

孔明灯


  孔明灯原理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了空气的浮力升上天空的。要说明孔明灯的原理不得不用一点物理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用物理上的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孔明灯为什么可以升空,阿基米德原理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又称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原理。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孔明灯在点燃之后,孔明灯内的气体就会受热膨胀,这个时候就会有大量的气体由于膨胀被排挤出孔明灯内,导致孔明灯内的气体重量要远远低于孔明灯排出的气体的质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孔明灯受到的浮力就是孔明灯排开的气体的重量,由于浮力大于孔明灯自身重量和孔明灯内的气体的重量总和,所以孔明灯就漂浮起来,升上了天空。但是随着孔明灯的燃料用尽,孔明灯就会熄灭,这个时候孔明灯加上孔明灯内气体的重量就会逐渐的与孔明灯排开的气体的重量相接近,甚至是超过孔明灯排开的气体的重量,这个时候孔明灯就会降落下来。

  孔明锦囊妙计斩魏延

  孔明斩魏延出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为了一个智慧超群的智多星,甚至是在其去世之后仍然可以左右一些人的生死,孔明斩魏延说的就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因为不服管束,与杨仪发生矛盾,在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的安排之下,将魏延杀死的典故。

  

孔明画像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诸葛亮在与魏延刚刚见面的时候就下令将魏延推出去斩首,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斩之以绝祸根。”

  也就是说在魏延对刘备立下汗马功劳的情况下,诸葛亮就已经看出了魏延脑袋后面长着“反骨”,就已经想要将其杀死,这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定性,可以说是日后诸葛亮斩魏延的一个伏笔。

  诸葛亮在生前就料定在自己去世之后将会没有人能够节制魏延,所以在其去世之前就留下了锦囊妙计,暗中安排了马岱隐藏在魏延的身旁,当魏延不听劝告,与杨仪的矛盾激化之后,魏延正像是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诸葛亮死前曾经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派人去探听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还在啊,怎能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呢?况且我魏延是哪个?叫我为杨仪断后?!”

  杨仪听到魏延这样说,于是按照诸葛亮的意思,自己偷偷的要撤军了,但是魏延得到了消息,大怒,于是率领军队在杨仪之前就撤退了,并且烧毁了撤退必须经过的桥路,让杨仪几乎是陷入了绝境。

  杨仪与魏延对峙阵前,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要魏延自己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魏延丝毫不畏惧,真的大喊三声,这个时候正在魏延身后的马岱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从魏延的身后出来,将魏延斩于马下。孔明斩魏延的典故作为其神机妙算的证明从此传遍天下。

  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外形圆柱形或者是方柱形的灯,属于中国的民间工艺品,点着之后依靠灯内空气膨胀,比外界气体轻的特点可以漂浮在空中,现代人有放孔明灯的习惯,特别是在元宵节和中秋节等重要的节日有放孔明灯祈福的风俗,一般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小纸条上,拴在孔明灯的下面,让其带着飞上天空。

  

孔明灯


  孔明灯的来历众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据说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的时候,诸葛亮为了向外界求救,于是发明了孔明灯,并且算好了风向,在孔明灯下系上求救的信息,之后将其放飞,后来孔明确实依靠孔明灯得到了救援,诸葛亮于是脱险了。因为这种灯是被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的号为孔明,所以人们将这种灯称为孔明灯。

  清朝道光年间,孔明灯流传到了台湾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地区,也就是基隆河的上游一带,据说那个时候十分地区有土匪,土匪总是下山劫掠,所以那里的人在土匪来的时候头逃到山里躲避,等到土匪走了之后,留在山下的人就会放出孔明灯,给山里的人报平安,让其回家。正好回家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后来人们就有了正月十五放孔明灯的习俗,并且将放孔明灯作为祈福和报平安的一种信号,至今这一习俗仍然在十分地区保留着。

  虽然孔明灯放起来非常的好看,也有着美好的寓意,但是放孔明灯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有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施放孔明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孔明锁是什么

  孔明锁是一种益智类的玩具,据说是由两千年前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因为诸葛亮又称为孔明,所以人们将这种锁称为孔明锁。但是也有人说这种锁是鲁班发明的,所以也有人将这种锁称为鲁班锁。民间又将这种锁称为“八卦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这种锁一般情况下易拆难装。

  

孔明锁


  孔明锁是一种在汉族民间广泛流传益智类玩具,这种玩具不用钉子,也不需要绳子,完全是依靠自身木块之间的互相支撑就可以立起来,就像是一张纸经过对折之后可以完全的立起来。这种玩具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想要拆了重装的话,就需要经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之后才可能成功,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据说这种玩具先是被鲁班发明出来,但是用在建筑上,后来流传到了三国时期,孔明将这种建筑结构重新创造成为了一种玩具——孔明锁。孔明锁的原创是木质结构的,外表上看上去是十字立方体。流传到今天孔明锁这种玩具已经有很多种的样式,形状和内部结构等都非常不同,无论是哪一种孔明锁都需要认真的分析其内部的构造,开动脑筋才能够组装成功,不仅仅能够开发智力,而且还可以让手指变得更加的灵活,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玩孔明锁。

  孔明锁被发明之后,民间的很多能工巧匠又将孔明锁再次的设计,在初始孔明锁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结构更加复杂的锁,也称为孔明锁,所以现在的孔明锁有很多种,难度要比刚刚发明出来的孔明锁要难很多,最常见的有十三种之多。

  上海世博会期间山东馆内就有一个大型的led灯组成的孔明锁,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将一孔明锁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中德之间能够加强合作,共同破解世界难题,共同开启美好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节日文化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畲族饮食  畲族的绿曲酒有什么的历史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绿曲酒是中国酒文化传承至今的绿酒之一。绿曲酒是使用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原料酿制而成的,它有自然的色泽及芬芳的气息。畲族的绿曲酒更是畲族人们的养生之宝,畲族绿曲酒不仅在畲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酒文化中更是尤为重要。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据古书记载,绿曲酒开始酿造于唐永泰二年,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绿曲酒生产在景宁山区,景宁山区自身的生产水...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

畲族民俗 畲族凤凰茶道有什么特点

独特文化内涵的畲族凤凰茶道茶道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畲族的茶道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畲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畲族有名的凤凰茶道还有一整套的迎宾礼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小畲族的凤凰茶道,看看它有什么独特文化内涵。“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

畲族文学 畲族的小说歌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畲族文化中的小说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畲族小说歌只是手抄唱本,但丰富的内容,却贯穿了畲族历史的发展进程。畲族小说歌是对压迫与苦难的深切痛诉,以及对生活的窘迫。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看看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吧。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将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

畲族服饰 畲族彩带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畲族吉祥物:畲族彩带畲族彩带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既能美化衣着,又能充当腰带,在畲族还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时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还是畲族文化“活”着的文物。畲族彩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称的畲族彩带。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