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均吾 〔近代〕

邓均吾图片
邓均吾(1898年11月5日—1969年9月3日),本名邓成均,笔名均吾、默声。四川古蔺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翻译家,教育家,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浅草》、《创造季刊》编辑,中共古蔺县委书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21年参加创造社,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后历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杂志主编。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9年9月3日,邓均吾因病逝世于重庆。享年71岁。译有《人类悟性论》、《希腊神话》、《科学概论》、《贫民》、《虚无乡消息》等作品。

  •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1月5日,邓均吾出生于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邓均吾入其祖父的私塾读书,接触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邓均吾岁父亲到河北上学,仍受正统儒家教育,但开始接触一些新书刊。

辛亥革命后,邓均吾全家自河北返回四川。

  民国元年(1912年),邓均吾考入重庆广益中学。

  民国五年(1916年),就读于重庆广益中学,酷爱新旧诗词,结识吴方吉,交往甚密。

  民国九年(1920年),邓均吾离家远行,从重庆沿江东下上海,寻求人生的新理想。

  民国十年(1921年)4月,在上海泰东书局编辑所工作,海结识了郭沫若和成仿吾。同年冬天,邓均吾参加创造社,是创造社在国内发展的首批社员之一。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与林如稷等组织浅草社,创办《浅草》文艺季刊。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下半年起,邓均吾和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一起编辑《创造季刊》。

  民国十二年(1923年)同郁达夫、成仿吾主办《中华新报》副刊。

  邓均吾在“泰东”没有固定工资,仅靠编稿等不固定收人维持生计。民国十三年(1924年),浅草社的林如稷、陈翔鹤先后离去,《创造日》、《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皆相继停刊。创造社前期活动趋于停止。同年夏天,邓均吾六旬老母邱氏正在病中,他便离沪返川。

  邓均吾自民国十三年(1924年)下半年返川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半年,相继在湘西川军陈渠珍部任书记,在古蔺县立小学任教,在北碚温泉工作,在重庆联中和广益中学执教,为生计东奔西走,很为苦闷。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三一”惨案和“四·一二”政变,使他看到反动派的面目,他在痛苦中探求人生道路,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和介绍苏联国情的书刊,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时期,他的文学活动不多,创作新旧体诗词《乌江道中》、《野菊花》、《友谊》、《青山潍,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经友人介绍再次赴沪,在杨伯凯、任白戈、沙汀等积资创办的辛垦书店译书,预支稿费维持生活。他翻译了英国著名科学家汤姆生的《科学概论》,被恩格斯称赞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人类悟性论》,均由辛垦书店出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底,邓均吾再度回川。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邓均吾积极倡导兴办古蔺县立中学,并出任教务主任、校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古蔺时,他支持学生参加红军。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邓均吾到成都,在《大声周刊》社工作。

  1938年初,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被选为分会理事,任研究部负责人和《笔阵》编委,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团结进步文艺工作者,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邓均吾常与车耀先及党员作家周文、沙汀、赵其文等往返,在他们的帮助下,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锻炼中,邓均吾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邓均吾因老母病故,返回故里。按照党组织的委派,从1939年秋至1941年春,任中共地下党古蔺县委书记,以教育职业为掩护,对该县地下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该县开展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工作皆有较大贡献。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邓均吾按照上级指示,撤离古蔺,利用同乡关系随赴彭水县任县长的朱彦林在县政府任秘书。他在彭水县立足后,协助上级转移隐蔽党员,并协助在该县建立特别支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邓均吾按照党的安排再返古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邓均吾任古蔺县教育科长;利用中学校长及县参议员的公开身份开展合法斗争,掩护地下党的秘密活动达四年之久。后因有‘戴红帽子”之嫌,被当局撤去校长职务,旋到北碚、金堂等地中学任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冬,邓均吾又随同乡朱彦林宦营山县长之便,任营山晋德中学教席,兼县政府秘书,他利用县政府秘书工作搞情报工作,在危急关头多次保护了组织和同志。

  1949年3月,邓均吾到重庆,经民主人士柯尧仿介绍在参议会任秘书。此时他失掉了党的组织关系,仍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联系民主人士。

  重庆解放后,邓均吾全力投入人民政权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9年后,邓均吾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20世纪50-60年代,邓均吾历任重庆市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奔腾》和《红岩》主编,并长期兼任重庆文史馆馆长。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邓均吾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他的许多诗词,被颠倒是非的随意阉割、曲解,打成“反诗”、“毒草”。邓均吾虽横遭迫害,但对党一片忠心,对前途仍充满希望。他告慰好友:‘请君放眼量风物,环宇同温会有时”(《酷热中答人问讯》)、“时间催物化,万古不曾停,~。”(《暮春》)。

  1969年9月3日,邓均吾受文革迫害,因病逝世于重庆,享年71岁。

  1979年2月,中共重庆市委在市政协礼堂为邓均吾举行追悼会,并予以昭雪平反。

邓均吾的同代诗词欣赏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暂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暂无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暂无


分享

《青玉案·凝祥宴罢闻歌吹》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凝祥宴罢闻歌吹。画毂走,香尘起。冠压花枝驰万骑。马行灯闹,凤楼帘卷,陆海龙鳌山对。当年曾看天颜醉。御杯举,欢声沸。时节虽同悲乐异。海风吹梦,岭猿啼月,一枕思归泪。


分享

《西江月·十指嫩抽春笋》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十指嫩抽春笋,纤纤玉软红柔。人前欲展强娇羞。微露云衣霓袖。最好洞天春晚,黄庭卷罢清幽。凡心无计奈闲愁。试拈花枝频嗅。


分享

《渔父词(灵云)》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急雨颠风花信早。枝枝叶叶春俱到。何待小桃方悟道。休迷倒。出门无限青青草。

根不覆藏尘亦扫。见精明树唯心造。试借疑情看白皂。回头讨。灵云笑杀玄沙老。

暂无


分享

《瑜上人自灵石来,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道人去我久,书问且不数。

闻余窜南荒,惊悸日枯削。

暂无

安知跨大海,往反如入郭。

暂无

譬如人弄潮,覆却甚自若。

暂无

旁多聚观者,缩头胆为落。

暂无

僻居少过从,闲庭堕斗雀。

暂无

手倦失轻纨,扣门谁剥啄。

暂无

开关忽见之,但觉瘦矍铄。

暂无

立谈慰良苦,兀坐叙契阔。

暂无

谁持稻田衣,包此剪翎鹤。

暂无

远来殊可念,此意重山岳。

暂无

悃愊见无华,语论出棱角。

暂无

为余三日留,颇觉解寂寞。

暂无

忽然欲归去,破裓不容捉。

暂无

想见历千峰,细路如遗索。

暂无

相寻固自佳,乞诗亦不恶。

暂无

而余病多语,方以默为药。

暂无

寄声灵石山:“诗当替余作。”

暂无

便觉鸣玉轩,跳波惊夜壑。

暂无


分享

《浪淘沙(自南游,多崇冈,陵峻岭,略见西湖秀色,用和靖语作长短句云)》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山径晚樵还。深壑孱颜。孙山背后泊船看。手把遗编披白帔,剩却清闲。篱落竹丛寒。渔业凋残。水痕无底照秋宽。好在夕阳凝睇处,数笔秋山。


分享

《谒狄梁公庙》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九江浪粘天,气势必东下。

万山勒回之,到此竟倾泻。

暂无

如公廷诤时,一快那顾藉!

暂无

君看洗日光,正色甚闲暇。

暂无

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

暂无

古祠苍烟根,碧草上屋瓦。

暂无

我来春雨余,瞻叹香火罢。

暂无

一读老范碑,顿尘看奔马。

暂无

斯文如贯珠,字字光照夜。

暂无

整帆更迟留,风正不忍挂。

暂无


分享

《清商怨》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一段文章种性。更谪仙风韵。画戟丛中,清香凝宴寝。

落日清寒勒花信。愁似海、洗光词锦。后夜归舟,云涛喧醉枕。

暂无


分享

《浪淘沙·山径晚樵远》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山径晚樵远。深壑孱颜。孙山背後泊船看。手把遗编披白帔,剩却清闲。篱落竹丛寒。渔业凋残。水痕无底照秋宽。好在夕阳凝睇处,数笔秋山。


分享

《渔父词(宝公)》

宋代 惠洪惠洪 宋代

来往独龙冈畔路。杖头落索间家具。后事前观如目睹。非谶语。须知一念无今古。

长笑老萧多病苦。笑中与药皆狼虎。蜡炬一枝非嘱付。聊戏汝。热来脱却娘生袴。

暂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