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顾:念,指考虑。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频减:多次缩紧。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熟悉。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分享

酬乐天咏老见示 诗词大意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 诗词译文
  • 创作背景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ān):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参考资料:

1、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8

2、《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注》(修订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

3、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参考资料:

1、侯健.《养生箴言:历代名家养生诗欣赏》.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22

刘禹锡的诗词欣赏

《望夫山》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


分享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闲人占闲景,酒熟且同倾。

暂无


分享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雁去,

山花半谢杜鹃啼。青油昼卷临高阁,红旆晴翻绕古堤。

暂无

明日汉庭征旧德,老人争出若耶溪。

暂无


分享

《送唐舍人出镇闽中》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暂辞鸳鹭出蓬瀛,忽拥貔貅镇粤城。闽岭夏云迎皂盖,

建溪秋树映红旌。山川远地由来好,富贵当年别有情。

暂无

了却人间婚嫁事,复归朝右作公卿。

暂无


分享

《金陵五题·并序》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台城

暂无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暂无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暂无

生公讲堂

暂无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暂无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暂无

江令宅

暂无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暂无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暂无


分享

《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

暂无

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

暂无

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暂无


分享

《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旧相临戎非称意,词人作尹本多情。从容自使边尘静,

谈笑不闻桴鼓声。章句新添塞下曲,风流旧占洛阳城。

暂无

昨来亦有吴趋咏,惟寄东都与北京。

暂无


分享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一作:唱歌声)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一作:还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分享

《插田歌》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连州城下,俯接着村落。偶然登上连州郡城楼,正好有所感受,于是把所感之事写成民间歌谣,以等待采风的人来搜集它。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分享

《陋室铭》

唐代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