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夷陵之战刘备差点输光家底 蜀汉到底还剩下什么

夷陵之战刘备差点输光家底 蜀汉到底还剩下什么

  还不了解:夷陵之战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结束后,蜀汉实力大减,蜀汉到底还剩下多少兵力?

  说起汉末三国,这段历史可谓是妇孺皆知,就连公元树下乘凉的老大爷也能津津有味地说上半个小时,其中确有这段时期确实波澜壮阔,英雄豪杰辈出,这当然也多亏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普及,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了解其中的“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这不是罗贯中的首创,早在宋代这种倾向就已经很明显,苏轼就曾经记载过,观众在听到刘备兵败,大家都痛哭流涕。

  刘备一辈子打了不少的败仗,但只有一次败仗令人扼腕叹息,那就是最终决定三国鼎立的夷陵之战,这一战刘备几乎将家底输了个干净,连自己的性命都丢在了白帝城。从此蜀汉再无席卷天下的能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经过了夷陵之战后,蜀汉的还剩下了些什么?

image.png

  ▲刘备

  从顶端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蜀汉

  就在筹备东征东吴期间,张飞这位蜀汉的开国虎将也陨落,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出发,前往江州与刘备会师。这里也能看出,蜀汉有兵力吃紧的情况,刘备入川后,张飞一直在阆中训练新兵,也不过只是凑齐了万人,说明当时益州家底很薄弱。不过,就在张飞准备出发时,被他手下范疆张达将杀害。而范疆张达在杀害张飞后,迅速投靠了东吴。接连两位虎将遇害,还都跟东吴有关,这谁都不能忍,更不要说是汉昭烈帝这种暴脾气,于是刘备起益州全境之兵,讨伐东吴。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亲起七十万大军,这当然时源于小说家的艺术夸张,事实就是,除开重要关隘守备军不能动,当时的刘备已经掏空了益州家底,勉勉强强六七万左右的大军,前期的三万大军再加上沙摩柯的五溪蛮部的两万人,作为先锋,浩浩荡荡杀向夷陵。孙权在向曹丕的求援信中说刘备率领四万余兵,也能从侧面证实了刘备前期出战的兵力数字。

  可以说,襄樊之战后,刘备势力其实就已经到了左支右绌的境地,到了夷陵之战,刘备是将全部的家底都已经掏了出来。

image.png

  ▲刘备

  非打不可的夷陵之战

  后世的人看历史,往往会对这时期的蜀汉抱有极大的同情和可惜,也确实,一场夷陵之战将几乎是让蜀汉的一统大业夭折,从此之后,蜀汉一方基本上也就告别一统九州,再造炎汉的理想了,只能孤守益州等待北方强敌大兵压境。要是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是不是就能有所改变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场战争的发生并非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尽管东吴背刺,偷袭荆州,导致襄阳之战功败垂成,再加上关张二将之死,是刘备东伐东吴的原因,只要刘备足够克制,就能避免大战,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夷陵之战,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蜀汉在此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经济问题。诸葛亮曾不止一次说“民贫国弱”,这不是谦虚之词,而是实打实的现实情况,蜀地特产是蜀锦,这是当时蜀汉唯一能出口的产品,同时虽然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人口凋敝,公元221年时,蜀地只有20万户,90余万人,其中要供养十几万大军,粮食短缺是必然的,诸葛亮采用的方法是蜀锦换粮食,但这依旧无法满足大军的供应需求,只能采用铜钱购买,在近代,考古学家在东吴大将朱然墓中发现大量蜀国铜钱,就是很好的证明。

  回到襄樊之战刚刚失败的那个节点,蜀汉虽然经历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但曹操迁走了汉中之民,所以蜀汉接到手里的汉中其实是一堆空壳,连番大战导致民生凋敝,此时正是通过内部生产和外部贸易改变物资紧缺情况的时候,但是,内部没人耕种,外部曹魏是死仇,东吴刚刚背刺了自己,贸易线路被中断,蜀汉此时其实已经陷入到内忧外患之中。

  庞大的经济危机压力才是蜀汉不得不东伐东吴,转移压力的根本压力。如果没有此次东伐,蜀汉大军很有可能不战自溃。到时的损失远比一场夷陵之败要大得多。

image.png

  ▲刘备

  令蜀汉精锐尽失的夷陵之战

  时间来到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军在经历过出蜀初期的几次胜仗后,逐渐与东吴大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两军相持不下。刘备已经失去了利用优势兵力打开局面的最佳时机,由于天气炎热,刘备选择弃舟登岸,放弃水路并进,夹江而下的计划,在密林里扎营。

  东吴陆逊抓住时机,放火烧营,并趁势发动反击。蜀军先是遭遇大火,又遭遇敌军,顿时溃不成军,充作前锋的张南与冯习补率先被攻破,两位将领相继阵亡,五溪蛮族部落首领沙摩柯也在此战中丧生。吴军一鼓作气,连下蜀军四十余座大营。蜀军中将领杜路、刘宁见事不对,立即投降吴军,刘备见到前阵已经全线崩溃,只得选择撤退,逃往夷陵西北部的马鞍山据守,这时的蜀军已经是士气全无,被吴军四面围攻,又是溃败,死伤足有近万。所有物资全部遗失。

  在逃命的本事上,刘备算是三国独一档,他选择第一时间趁夜逃往白帝城,史书记载,刘备是只身逃入白帝城,才得以幸免。不过他的手下将领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傅肜率领部众作为殿后大军,为了掩护刘备撤退,全军覆灭,无一人幸免,傅肜更是奋战而死。而在江北防御阵地上的黄权,眼睁睁看着刘备大军被火烧连营,却因为没有舟船,无法渡江资源,加上后路被断,只能无可奈何北上投降曹魏。作为刘备军的文书参谋马良也在撤退过程中,被孙吴大将步骘截杀。最后能完整逃回益州的大军只有向宠一支,这也是诸葛亮特意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向宠的原因。

  如果说襄樊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那么夷陵之战就已经是让蜀汉穷途末路,具《傅子》上记载,此战刘备军前前后后共计被消灭八万多。要不是此时曹魏想要趁机浑水摸鱼进攻孙吴,恐怕整个蜀汉都将凶多吉少。

  白帝托孤时期蜀汉的兵力情况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路逃到白帝城,依旧是心有余悸,城外面的东吴大军随时可能杀到,在《三国演义》中,陆逊是误入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不得不退兵。现实当然没有这么玄幻。陆逊一来担心曹魏会趁着东吴大军在外,兵力空虚的时候搞偷袭,毕竟在偷袭这一道上,东吴算是行家,自然会提防一手。另一方面,随着刘备收拢残兵,加上赵云率军赶到。此时的东吴大军已经无法一口吃掉蜀汉,这才退兵。

  那么问题来了,此时的蜀汉还有多少兵马,才能让虎视眈眈的陆逊依旧有忌惮之心。其实算下来,蜀汉剩余兵马还真不少。

  尽管蜀军主力遭到溃败这种毁灭性打击,精锐尽失,但刘备回到白帝城时,依旧收拢了大量的溃兵,前前后后一共收回了两到三万的残兵,再加上赵云率领着江州的预备队大约一万余人拍马杀到,除此之外,巴西太守阎芝在各个县里,招募乡勇五千多人也在往白帝城进发,虽然无法击退东吴大军,但防守白帝城已经是没有问题。

  再加上汉中的魏延、马超人马,至少有几万部众,这部分人马守卫汉中,关系到成都安危,是绝对不能动的,这也是曹魏没能趁着孙刘火并再次侵入汉中的原因。除此之外,成都还有太子刘禅和诸葛亮,要保证都城不失,怎么也得有个一万多人马。

  所以,经历了夷陵之战,蜀国大军却是已经是损失大半,但依旧有一战之力。

image.png

  ▲刘备

  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内政外交局势

  一个国家的国力,无非就是经济,军事,外交,前两者对于蜀汉来说,基本上是要从零开始,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蜀汉的外交上能否有所突破。夷陵之战对于孙刘来说,算是两败之局,从孙权选择在襄樊之战背刺关羽的那一刻起,基本上都宣告了两个势力一统天下愿望的破灭。不过对于东吴来说当然是无所谓的,东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如何能安稳地割据江东。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对于孙权背刺盟友这事都觉得不明智。但对于孙权来说这是实现他目标的必要环节。能坦然接受大魏吴王,对于名分面子也不太看重,利益是关键。

image.png

  经历过夷陵之战的蜀汉显然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夷陵之战后,蜀汉对于东吴的威胁已经基本消失,东吴也不可能盯住蜀汉输出。加上蜀地难以被侵入,曹魏将战略目标集中到东吴。可以说,夷陵之战蜀汉虽然失败,但在缓解外部压力上,算是有很不错的收获。就在刘备退守白帝后,孙权立刻遣人求和,吴蜀联盟重新建立,从此双方关系一直很稳定,多次互派使者。这也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蜀汉的虚弱也让其真正大敌曹魏失去了警惕之心,夷陵之战后,曹丕起三路大军伐吴,而对于关陇地区的防务松懈,这才让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取得了不错过的战国。

  除此之外,当然也有不好的点,那就是夷陵之败后,蜀汉内部空虚,由于五溪族首领沙摩柯的阵亡,各少数民族对于蜀汉的反叛之心又起,加上南中豪族勾结官员,终于酿成南中叛乱,这才有了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

image.png

  ▲诸葛亮

  总的来说,夷陵之败对于蜀汉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不仅是大量士兵的死亡和溃逃,还有大量中层官员的战亡或被俘投降,加上蜀汉元老级武将文臣的相继离世,蜀汉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这也才有被刘备评论为“不可委任大事”的马谡后来成为街亭守将的事。大量的人才断层,后继乏力,使得后来诸葛亮不得不大量启用较低职位的人,这也造成了相权直面皇权的局面,为蜀汉后期的派系斗争留下伏笔,还留下“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俗语。

  可以说,从夷陵之战后,蜀汉一方的各种补救措施都只是徒劳的。蜀汉以及东吴被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就此之后,蜀汉彻底沦为割据政权,再也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只能通过与东吴结盟来完成自保,通过不断北伐来加强自身内部的凝聚力,从而维持内部不至于分裂,这才是夷陵之战最严重的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