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文化历史 古代朝代更迭频繁,为什么皇帝不提前禅让皇位呢?

古代朝代更迭频繁,为什么皇帝不提前禅让皇位呢?

  其实在封建王朝时期,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古代朝代更迭频繁,为什么皇帝不提前禅让皇位,让权力可以平稳过渡呢?

  夏朝之前,那时候还是氏族社会的状态,当时的继承制度可不是看血缘关系,而是为贤是举,说白了就是举贤德之人继承皇位,前一代君王会主动禅让皇位给新的人选,就像当初舜禅让给禹一样。

  紧接着就是相对来说比较固定的世袭制,一般就是子承父业,在皇位继承上就是父死子继,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没有一个选拔继承人的标准?子嗣太多如何避免争斗?是选长子继承还是选最有头脑的皇子继承?综合这些问题就有了周朝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进一步加强皇权,避免了很多的继承问题和矛盾。

  等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他便将这一制度彻底确立下来,完善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继承制,此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此为标准,从众多的儿子之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即便是没来得及选择继承人也没关系,大臣们会主动推选嫡长子,亦或者是先皇早就看好的皇子。

  不过这看似完善的制度也还是存在漏洞,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遵守,就连皇帝有时候也会随心意来选择继承人,那这就导致不公平的情况出现,其他的皇子自然不满意,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他们凭什么接受比自己差的人继承皇位,凭什么自身付出更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

图片.png

  这种待遇的不平衡也就引发了很多皇位争夺战,即便是最后还是预先选好的人继承皇位,那也难免会面临很多困难,话说为何先皇在之前不早早安排自己选好的继承人提前登基,自己主动禅让,如此一来权力得到平稳过渡,也可以避免很多的冲突和变故。

  这种想法虽然很好,可是实际上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禅让未必平稳,反而容易引发更多的问题,能够保证权力平稳过渡得有一个前提,那就先皇有手段可以让众多皇子臣服,无论他做什么决定,其他人都不敢有什么反对意见。

  就比如明朝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将皇位传给太子朱标,这时没有人有异议,毕竟朱标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而且德才兼备无疑是不二人选,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没来得及继承皇位,本以为朱元璋会选其他的儿子,没想到他竟直接把皇位给了皇长孙朱允炆,这可引得其他的皇子不满。

  要知道论资历,论实力,哪个不比朱允炆强,他们心里自然不甘心屈尊于一个毛头小子的统治下,奈何朱元璋杀伐果断,手腕强横,这些藩王和皇子丝毫不敢忤逆,只能老老实实听从安排,朱允炆也因此得以顺利继承皇位。

  可要是能力不足的帝王,主动禅让皇位未必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有些时候可能会造成时局动荡不安,就像宋朝时期宋徽宗主动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宋钦宗,要知道当时北宋已是穷途末路,宋钦宗根本不想继承皇位,这就是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接。

  他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注定要当亡国之君,同时朝堂也是一片混乱,权力并没有很好的过渡到宋钦宗手中,所以说主动退位或者让选定的继承人提前登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患。

  除了很多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皇帝个人的主观因素,要知道皇帝在主动禅让之后可就意味着放弃所拥有的一切。

  别看表面上是地位尊贵的太上皇,但是手中没有任何的实权,而且也不再享受皇帝的待遇,这对于那些当了一辈子皇帝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毕竟有的帝王戎马一生或者是励精图治一辈子,即便会慢慢年老体衰,能力大不如前,可他们还是不愿意轻易让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他因为表达对康熙皇帝的尊重,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所以在他当权满六十年之后选择主动退位,而皇位则给到了十五子永琰,即嘉庆皇帝,表面上看这次禅让是很和平,很顺利的,也没有发生什么变故。

图片.png

  但是嘉庆并没有真正掌权,问题就出在乾隆这里,他不想失去对权力的掌控,所以就让让和珅帮他暗中控制朝堂,嘉庆因此被架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去世才彻底结束。

  除此之外,禅让也会带来朝堂势力和臣子的变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新皇登基肯定用自己信得过的人,原来的那些老臣大概率会被更换,除非是身份极为显赫,实力超群的,这样的人物皇帝也不敢动,其他人就很有可能被替换。

  如此一来,对先皇来说是很不利的,他会因为失去心腹之人变动孤立,甚至会被新皇孤立、变相的囚禁,唐高祖李渊不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他们才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也不甘心失去所有。

  常言道:“自古无情帝王家”,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有些时候就算皇帝想要帮助下一代掌权也存在很多的阻碍和不确定因素,他们不能保证未来一定可以扶持新皇稳坐皇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说,更得考虑大局,所以有些事情没有我们看上去那么简单,其中曲折之处存在诸多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化历史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其中哪一关最难,哪一将最厉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东岭关是关羽离开许都后的第一关,把关将为孔秀,手下有五百军士。关羽没有丞相文凭,被孔秀拦住,两人战在一起。仅仅一个回合,关羽将孔秀斩于马下,干脆利索,一点也不...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叡死后10年,司马懿为何才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司马懿在曹叡活着时,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安分守己。  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个皇帝,于黄初七年(226年)即位为帝,年仅24岁。他在辅政大臣曹真、司马懿、陈群、...

如果刘备从汉中出兵,能与关羽一同夹击并斩杀曹军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已威震华夏,刘备为何没有趁机灭掉曹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刘备让关羽发动战争,只是局部战争,为了配合争夺汉中。  主战场在汉中,双方主公曹操和刘备都亲自在汉中督战,为了争夺战略要地汉中,打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如刘备发动...

乐进作为追随曹操最早的外姓将领,他立下了哪些功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他是五子良将第二,为何给人的感觉寸功未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乐进追随曹操时间,早于其他外姓将领,仅次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宗亲大将。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不满汉贼董卓废立皇帝,逃出京城洛阳,到陈留后,“...

关羽的汉寿亭侯,为何值得被张辽、徐晃眼红、羡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为何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赏赐的,名义上是汉献帝刘协封的,含金量大。  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表扬关羽斩颜良,向汉献帝刘协请封的。当时汉献帝虽然已经名存实亡,可是在名义上,还是汉...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文化历史

  •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 如果刘备从汉中出兵,能与关羽一同夹击并斩杀曹军吗?
  • 乐进作为追随曹操最早的外姓将领,他立下了哪些功勋?
  • 关羽的汉寿亭侯,为何值得被张辽、徐晃眼红、羡慕?
  • 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为什么连曹芳和曹髦都比不上?
  • 赤壁之战后曹操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不再次攻打荆州?
  • 司马懿在曹操对他有所怀疑后,他是怎么打消疑虑的?
  • 刘备在出征东吴时,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与五虎上将?
  • 司马昭为何不但没有杀了刘禅,还封他为安乐县公?
  • 在曹操25个儿子中,楚王曹彪是怎么反抗司马懿的?
  • 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有什么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
  • 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那么翊军将军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 诸葛亮为何不同意“子午谷奇谋”?怕曹魏一方也有人想到
  • 老古话说的“早起两不要,睡前四不宜”是指的什么?
  • 在曹操眼中,曹彰为什么不适合作为曹魏的继承人?
  • 刘备为什么会选择两个托孤重臣?是不信任其中一位吗?
  • 在关羽被擒时,东吴除了鲁肃之外还有谁能够为他求情?
  • 诸葛亮之所以敢率军攻打曹魏,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张飞在刘备伐吴前是什么状态?为什么会被部下杀死?
  • 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三星堆的发现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 吕布在兖州之所以打不过曹操,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古蜀人崇拜太阳神吗?详解三星堆商铜太阳形器
  • 曹操为何亲率大军征讨马超?怕潼关丢失后失去关中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