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罗贯中为什么要给诸葛亮虚构“草船借箭”?从“草船借箭”看大事的成败因素!

罗贯中为什么要给诸葛亮虚构“草船借箭”?从“草船借箭”看大事的成败因素!

  罗贯中为什么要给诸葛亮虚构“草船借箭”?从“草船借箭”看大事的成败因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神奇的一幕:诸葛亮见江上大雾弥漫,就用载满稻草和青布幔的草船,去“调戏”曹军,骗曹操放箭。曹军不知有诈,结果,让诸葛亮轻而易举从曹兵那里“骗”了将近10万只箭来。诸葛亮谋略的高明可见一斑

  说点个人意见吧。在古代,史家的官位并不算高,更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史家也有“可怕”的一面——烦你谁了,朝死里贬你;钟意谁了,朝死里夸你!罗贯中显然就属于这种“可怕”的史家。《三国演义》就是他以《三国志》为基础,加以编改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舍去了很多真实的史料,也在个人情绪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他不喜欢周瑜,所以,周都督除了相貌符实之外,就成了心胸狭窄、智商平庸之辈。要知道,在东吴“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孙权一个人可能看走眼,可难道整个东吴的谋士们也都瞎了吗?那罗贯中喜欢谁呢?诸葛亮呗,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已经不是“神机妙算”了,那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当时是没有长生药,否则,他和如来是一个级别!所有和三国有关的情节,真的、假的、实的、虚的都被拿来拱托诸葛亮了!也真难为老罗了

  可是,有意将诸葛亮树立成正面人物的罗贯中,为何要故意虚构出一段“草船借箭”来?而且还要通过“草船借箭”这个环节,揭出诸葛亮的“短”呢?西安了解一下“借箭”吧

  “草船借箭”的由来

  不发牢骚, 继续说“草船借箭”。正史中“草船借箭”有两个原型:一个是“令船受箭”,一个是“草束借箭”!罗贯中将这两个典故加以整合,安在了诸葛亮身上。

  “令船受箭”

  “令船受箭”的故事来自《三国志·吴主传》的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五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两军相持日久,孙权借着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的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数里,并且鼓乐齐鸣。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战,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是在骂刘表,刘表,字景升)。随后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孙权的轻舟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发生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这样一来船体就保持了平衡,孙权安然返航。这是孙权一种临战机智的表现。

  孙权其人,有其父兄之风,在战场上也十分骁勇,经常身先士卒杀入敌阵,这次危险也是孙权自己找的。他是出风头了,可作为其贴身护军大将的周泰就倒霉了。屡次救他脱险,浑身是伤,基本上没有好地方了。

image.png

  “草束借箭”

  “草束借箭”的故事,原型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安史叛军长期围困唐军重要据点睢阳。久战之下,城中缺箭,守军想出一个办法,在月色昏沉的夜间从城墙上向下坠很多草人,叛军以为是守军派出突围的部队,于是乱箭齐发,箭射在草人身上就被带回城中。守军用这个办法跟叛军借了不少箭。罗贯中是懂得军事的人,这个战例他一定也是晓得的。

  在历史上,根本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情。因为当时刮北风,在江北的曹军不怕火攻,诸葛亮的草船却怕火攻,而且船还是连在一起的,这边岸上如果有一只火箭射去,诸葛亮和鲁肃就有变成“现代烤串”的危险。再说,诸葛亮是秘密行动,如果草船失火逃回南岸,指不定连周瑜的水寨都给烧了,那曹操估计能乐疯,“火烧赤壁”就成了他的功绩。所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种行为十分冒险,那相当于玩命,而且不仅仅是玩自己的命。

image.png

  凭空虚构的缘由

  回到《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什么要让诸葛亮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去玩“草船借箭”呢?

  罗贯中煞费苦心地编织了赤壁之战中的很多细节,正是要从这些地方为读者揭示出,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而刘备为什么能够实现割据一方的基业、诸葛亮后来又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以及孙权为什么没能实现打通上游的“长江战略”。罗贯中是把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因为性格而影响到事业的内因,铺陈在我们面前。

  “草船借箭”这一段,个人觉得有三个意思,除了要表现周瑜的意气用事、衬托诸葛亮的深谋远略外,还要刻画曹丞相盲目自大的瞎指挥

  一:周瑜的意气用事

  周瑜,《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心胸被刻画的十份狭窄(没办法,谁让遇到的作者不喜欢他呢)。不仅这次想通过“军令状”除掉诸葛亮,前后还有多次想干掉他,之所以未遂,其实不为别的,只因为诸葛亮太聪明了,每次都能识破周瑜的心思。让这样的人存活,那就是“养虎为患”,将来成为对手的话,势必会成为自己的“克星”,所以,周瑜一定要先下手为强。后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果然成了他的大患,直到把周瑜给气死。周瑜少年得志,一直被孙吴阵营立捧,从来都是“头号种子选手”,30多岁了还被称为“周郎”。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让周瑜形成了一种“性格悬滞”,心理年龄保持在25岁左右,而且还是情商很低的那种。

image.png

  这时候,天上掉下了个人,可惜不是林妹妹,而是诸葛亮。

  在周瑜眼中,诸葛亮比他帅、比他年轻、比他聪明,他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程普有才吗?那是肯定的,可他比周瑜老、比周瑜丑、比周瑜笨,所以,纵是一时无礼,周瑜也能包容他。因为程普跟周瑜相比,根本没有任何优越感。其实,周瑜带兵叱咤风云的时候,诸葛亮还在家里研究“三个好玩的木头人”呢,只是周瑜的心态发生扭曲,已经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看待诸葛亮了

  但是,诸葛亮偏偏要刺激周瑜。

  《三国演义》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江东后舌战群儒,激怒孙权,刺激周瑜,说白了,就是要出风头、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甚至不惜耍小聪明来实现这个目的,结果风头是出了,除了唬住了“老实人”鲁肃之外,却把东吴上下全都给得罪了,给后来孙、刘翻脸埋下隐患。

  二:曹操的盲目自大

  在“草船借箭”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诸葛亮利用了很多侥幸因素,其中最大的侥幸因素并不是曹兵有没有射火箭,而是曹操一时冲动、越级瞎指挥:“操此时因见水军未整,自到江边提调”。其实曹操对水上实战是彻底的外行,所以,他嫌水军的4000弓弩手不够,又让张辽、徐晃调了6000旱寨内的弓弩手前来帮忙。

  即便如此,罗本《三国》中,这一段也多次强调:诸葛亮这次冒险一共得箭9万余支,并不够应有之数。而毛本为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先删去了曹操越级指挥那一段,又每船给多算1000支箭,这样总数轻松超过了10万支,可以向周瑜交差了

  如果曹操放手让手下中将随机应变,诸葛亮、鲁肃很可能已经轻松被擒,鲁肃在船中“惊恐万状”,就是想到这种可能。然而,曹操在轻松拿下荆州后,被大好形势冲昏头脑,放任自己独断专行的性格缺陷,这是他最终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曹操自己打败了自己。

  三:得意忘形的诸葛亮

  诸葛亮戏剧性地获取了9万余只箭,令鲁肃、周瑜“慨然而叹”,甚至“拜服”。在多重刺激下,周瑜也忽略了军令状上10万字的数目了,鲁肃稀里糊涂经历了一场九死一生的险境,产生了“斯德哥尔摩式”的心理崇拜,叹服诸葛亮是“神人”。周瑜也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及也”。诸葛亮得意之余,开始“孔夫子”式的上课:

  凡为将者,不识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军情,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乃庸才也!

  他这是在埋汰周瑜,鲁肃是庸才呢!反过来,又说自己的神机妙算是“雕虫小技、何足挂齿”。语气逐渐疯狂起来,至于那句“我命系于天”,更是得意忘形到了极点,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罗贯中是比较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那为什么又写出这个情节呢?这是罗贯中的刻意安排,为的就是让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充分暴露出来。诸葛亮的谨慎,不过是假谨慎之外衣、行冒进之事而已。

  尾话

  罗本《三国》中并不认可诸葛亮引以为傲的小“术”。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相当保守、从不行险,甚至“奇谋为短”。这从后来北伐时,摒弃魏延“奇袭长安”而选择硬碰硬地平行推进就可以看出。罗贯中是以“戏说”的形式来讲解做大事成败的各种关键因素,而绝不是《临江仙》里的“是非成败转头空”。

  罗贯中为什么插入“草船借箭”这个片段,我想,这和他《三国演义》要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他想说明的就是帝王成败的原因所在。魏、蜀、吴三国首脑,哪一个不是乱世枭雄?可最终呢?还不是各自走向了灭亡?

  罗贯中是比较倾向于诸葛亮的,然而,他也知道“人无完人”,所以,索性通过“草船借箭”将所有主要人物集中起来。这个片段既是舞台,供人物倾情演绎;同时,也是放大镜,把每个人人性中的缺陷也表露出来;也许,“火烧连营”壮阔场景的背后,也为后期各国的沉沦埋下伏笔

  最后补充一点,那首曲调《临江仙》是明朝人杨慎所作,是清代的毛氏父子给安在《演义》开头的,后来经过深加工,成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它是不能代表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本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