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玄武门之变”的事件还原!如若李世民无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惨案?

“玄武门之变”的事件还原!如若李世民无能是否可以避免此惨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玄武门之变”的事件还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玄武门之变"的源起

  历史上辉煌的大唐王朝,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起,到公元907年朱温灭唐止,共历经21帝,统治289年。

  大唐之所以有后来的鼎盛,与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息息相关。他,史称唐太宗,开创了初唐盛世"贞观之治",从而为大唐的阔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但,这位杰出的帝王原本不是皇位继承人,他能当上皇帝,源于他发动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说起这场惨烈的政变,其实是李世民与他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之间为争夺皇位而导致的同室操戈,原本有伤人伦,并不光彩。

  奇怪的是,史学家们对这场政变更多的是同情,对李世民的夺嫡争位,杀兄弑弟、逼父让位之举表示理解,尤其是怼李世民称帝后打造的大唐天下给予欣赏。

  那,这极为关键的"玄武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不妨从大唐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当年太原起兵时说起。

  公元617年,隋末年间,时任太原留守的唐国公李渊趁天下大乱、群雄称霸之际,起兵反隋,攻占长安后,于次年称帝建立唐朝,这就是赫赫大唐的发端。

  不过,此时,大唐天下还是四分五裂,处在群雄逐鹿之中。

  为此,唐高祖李渊审时度势,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由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镇守京城,处理日常事务;令英勇善战的次子李世民,率秦王府为主的武官集团出征平定天下。

image.png

  秦王李世民在领兵平定各方诸侯的战争中,屡立军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赫赫战绩,被李渊一路提任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直到授予天策上将,位居诸王之上。

  其时,秦王府拥有了长孙无忌、尉迟恭、秦琼、程知节、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一时府内人才济济,形成了显赫的秦王党,原本极具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威望渐渐增高,令守成淳厚的太子李建成坐立不安,担心长期下去,太子之位不保。

  于是,太子李建成也多管齐下,采取了很多措施,排挤、打压李世民。

  一是联合勇猛的四弟李元吉,承诺自己称帝后立他为太子。据此,二人组建太子党势力,与秦王党明争暗斗。

  二是用奉承、赌赂、馈赠等手段结交父皇的宠妃及亲属,如张婕妤、尹德妃等,暗中诋毁秦王李世民。

  三是听从太子洗马魏征的谏言,李建成于公元622年,在唐高祖李渊的同意下,亲自带兵讨伐刘黑闼,取得了胜利,迎得了随机行事陕东道及山东道的处置权。

  由此,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愈加巩固,优于秦王府的态势日趋明显。

  兼之李渊在嫔妃们的枕头风猛吹下,对李世民也渐渐疏远,甚而反感起来。

  最明显的一次冲突爆发于李世民平定洛阳王世充那年,他下达教令,划拨了几十顷田地给有军功的淮安王李神通。哪知父皇的贵妃张婕妤已为自家父亲向李渊讨得这些田土。当张婕妤的父亲拿着李渊的敕令征用这些田土时,李神通不给。

  此事传到李渊那里,遂引起了李渊的不满,便斥责了李世民:难道我的手敕还不如你的教令吗?

  于是,李渊对赫赫战功的李世民有了不满。

  不过,那时的李渊还没有想到儿子李世民势大难制的后果。他小视了李世民,只表达内心的些许愤怒后,便不了了之,并没有采取雷霆手段制约;同时对儿子之间严重的储位之争重视不够、驾驭不力,还认为太子已立,皇权可控,李世民尽管"文治武功",但掀不起大风大浪,还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为好。

  以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太子党与秦王党到了水火不容之处。

image.png

  太子李建成开始召募二千多名骁勇之士任东宫卫士,驻扎于东宫左右长林门,时称长林兵,以备不时之需。

  齐王李元吉亦时常向太子建议相机除掉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举动,兼之父亲李渊对自己的疏远,使得李世民更加担心:在京城,自己秦王府的力量不占优势,真到兵戎相见时,肯定是灭顶之灾。

  在巨大压力下,李世民召集秦王府的文臣武将进行密谋,形成了除掉太子、杀死元吉、威逼李渊让位、由秦王李世民登基称帝这一殊死一搏的周密冒险计划。

  于是,在秦王府强大的幕后力量策划下,太子党手下的一些重要人物,渐渐被策反,太子还浑然不觉。

  如太子东宫的更丞王晊、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等人,原本是太子亲信,后成为李世民的眼线和手下后,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image.png

  二、惨烈的"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6月29日,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郁射设率数万骑兵入侵长城边塞。在太子李建成的授意下,齐王李元吉趁机请奏唐高祖李渊,拟率秦王府大将秦琼、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等人北征反击,待秦王李世民在昆明池为他们饯行时,一举擒杀,清除秦王府的骨干力量。

  恰好这个阴谋被更丞王晊听到,及时把信息报告给李世民。李世民闻讯,马上征求秦王府幕僚们的意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张公谨等人,都力主李世民赶快先发制人,否则后患无穷,悔之晚矣。

  李世明见形势万分危及,在自己的力量不过八百勇士、悬殊很大,唯有快刀斩乱麻、先下手为强才有可能翻盘、秦王府才不会被清除的险境下,终于痛下决心,果断行动:

  7月1日,李世民有意向李渊密奏,说太子与齐王准备暗杀于他,请求父皇保护。李渊惊讶之下便说,明天我传裴寂、萧瑀、封德彝等大臣到宫里来,你们三兄弟也都来,我亲自查证处置此事。

  这个消息被张婕妤得知后,悄悄告之了太子建成。建成迅速召来元吉商议,二人认为宫中都是他们掌握的力量,父亲李渊又偏向他们,对李世民并不看好,处置结果肯定有利于己方,且还可以利用李渊亲审的机会,让父皇明确表态,一举击败秦王党。

  为此,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认为李世民的告状无济于事,父皇不过如平常一样走走程序,对此不以为然,也没当回事,根本没想到李世民的真实用意,实际是出其不意,在玄武门、临湖殿动手。

  7月2日,李世民率领秦王府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程知节、周公瑾、侯君集等10人入宫,李世民令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随他去高祖李渊所在的临湖殿,令周公瑾、侯君集、程知节等武将带领精兵70人预先在玄武门外埋伏。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完全没有设防,两弟兄骑着马悠哉乐哉地刚经过玄武门,正欲赶到临湖殿时,才始觉状况不对,想返身离开玄武门,打道回府搬来长林兵压阵。

  李世民见此,立即正面与之打招呼,拖住太子建成、齐王李元吉。齐王李元吉心慌,想先把李世民射死再跑。

  谁知,李元吉在心急之下,连射三箭都未能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赶忙张弓搭箭,一箭射杀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大怒,飞马奔向李世民,用弓弦勒住李世民。

  情况万分危及,只见尉迟恭快马赶到,击杀李元吉,救下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与副护军薛万彻等人闻悉,立即带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二千精锐飞马赶到玄武门,但玄武门早已被统领常何关闭,臂力过人的周公瑾所率的伏兵已在玄武门城楼上拉弓搭箭,严阵以待,冯立的人马尽管殊死相拼,一时也难以攻破,被拒之于门外。

image.png

  李世民又授意尉迟恭全副武装,迅速赶到临湖殿担任警卫,向高祖李渊报告玄武门发生的情况。

  于是,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跑向临湖殿,径直对李渊说:"太子和齐王作乱,要害秦王,现已被诛杀,秦王怕惊扰陛下,先派我入宫来担任警卫。"

  在殿里海池划船的高祖李渊,正在与大臣裴寂、萧瑀等人商议如何过问太子加害秦王一事,见尉迟恭全副武装杀气腾腾地入宫而来,报告太子和齐王已被诛杀,顿时明白秦王李世民已先下手了。

  转过神来的萧瑀等人赶忙向高祖李渊建言,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因嫉妒秦王而生出奸邪之计,现被秦王声讨诛杀,看来天意如此,只有立秦王为太子,事端才能平息,国家才不会大乱。

  李渊长叹一声,为避免再生祸端,使大唐陷入战乱而民不潦生,便急召李世民入殿,亲笔颁下敕令: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从此,各军一律接受其处置。

  "玄武门之变"由此罕然结束,没有演变成无休止的内战。

  三天后,高祖李渊再次下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代理国家事务。当年9月,李渊宣布退位,自己为太上皇,由太子李世民继位,称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从此开启了辉煌的"贞观之治"。

  惨烈而又影响深远的"玄武门之变",以颇有胜算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完败告终。

image.png

  三、"玄武门之变"的争议

  "玄武门之变",最终,秦王李世民获得了胜利。不过,这场惨烈的政变,却有许多争议的地方。

  争议一:太子建成过于自信,一箭被射中,似乎是天意?

  按常理,太子党的力量,尤其在宫中的军事力量是远超过秦王府八百亲兵的,兼之太子设置了长林兵,还可调动御林军,又有齐王府的助力,几乎是稳操胜券。

  没想到,太子李建成过于自信之下,还没来得及调动兵力,猝不及防,就被李世民一箭射死。后来,李元吉又迅速被尉迟恭击杀。

  太子党顿时群龙无首,慌了阵脚。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若李元吉先一箭射中了李世民,李建成一时未死,情况会不会反转呢?没人知道。

  争议二:李世民视为爱将的秦琼去了哪里?

  关于秦琼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史书上的记载是莫棱两可,各种说法都有,有说参加了,也有说秦琼保持中立,没有介入这场弟兄间的争斗。

  事实上,秦琼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因为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主要考虑了三个地方,一是玄武门,要挡住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精锐力量;二是临湖殿,务必要在殿前击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高祖李渊让位;三是秦王府,要预防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马进攻。李世民考虑到秦琼的身体情况,便安排他坐镇、保护秦王府。

  因在玄武门、临湖殿这两个地方,李世民就顺利完成了"玄武门之变"预期的胜利,以致秦王府这个地方,史家就没有更多着墨记述。

  不过,正因为秦琼防守秦王府,使得李世民没有后顾之忧,能够痛下决心,快速地发动政变,以期速战速决。

  只是,对同室操戈不是那么认同的秦琼,在李世民登基称帝后,渐渐远离了朝堂,常以称病为由,从此很少带兵出征,以致后来的没有再立多少新功,又过世得早(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病逝)。

  为此,在李世民表彰功臣的凌烟阁里,大唐二十四功臣的画像,秦琼挂末,排在了最后。

  争议三:高祖李渊的冷静,似乎太反常了?

  不得不说,唐高祖李渊在面对"玄武门之变"时,并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冷静处理,这似乎太反常了?

  按常理,李渊完全可以下令,动用御林军围剿。可他,面对带甲上殿的尉迟恭,没有怒斥,反而假意问计于裴、萧等人,竟然默许了李世民的争位。

  也许,他已明白,李建成三兄弟储位之争迟早要来,自己已回天无力,便听之任之;

  也许,他已明白,之所以酿成如此之变,肯定与自己的偏袒、失控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最终,高祖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兵戎相见下,采取了息事宁人、让位给李世民的处置态度,避免来之不易的李唐江山血流成河,导致回到隋末支离破碎的惨状。

  无疑,李渊最后没有留恋皇权,把帝位及时传给李世民是明智之举。于是,有了后来辉煌的大唐。

  这,应该是高祖李渊无奈之下最好的选择吧。

image.png

  四、"玄武门之变"的无奈

  惨烈的"玄武门之变",在公元626年7月2日这一天迅速发生,又迅速降下帷幕。

  尽管李渊最后认可了李世民的胜利,"玄武门之变"没有激化成更大的战乱。

  不过,这场政变,给唐太宗李世民也带来了不少的诟病。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终究死于政变之中,这杀兄弑弟的罪名还是很沉重的,何况还有逼父让位的事实。

  后来,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都被处死,李唐宗室名册上也删去他们的名字。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担心这些亡魂索命,还命令秦琼、尉迟恭二人把守大门,考虑到二人后来年老难以长期坚持,就绘制二人的画像张贴在大门上代替,这就是民间流传至今的门神由来。

  可见,"玄武门之变"终归是亲人之间的自相残杀,一件不愉快的事,谁胜利都没什么光彩之处。李世民的内心,肯定是痛苦而又无奈的。

  透过"玄武门之变",我不由得联想起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发动的那场同样惨烈的"靖难之役",一场叔侄之间的争位也是如此的悲壮,朱元璋钦令的帝位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在此难中就此下落不明。朱棣上位后,史称明成祖,打造了"永乐盛世"这一辉煌的大明天下……

  由此看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出生于帝王之家的孩子,也就是万人之上的王子、公主们,他们高贵的背后其实也有着世人所不知的脆弱、酸楚和血泪。有时,最是无奈帝王家,在皇权不可抵挡的诱惑之下,王子们满是辛酸泪,隐藏着多少悲伤,其无奈之举又是那么无情,冷血,充满了血腥。

  就像这"玄武门之变",帝者无亲,霸者无情,血亲骨肉之间不得不互相残杀,在你死我活中只烙下一抹成王败寇的血色。

  似乎至亲之间,除了残杀,再也没有另外的选择。

  假若"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放弃太子之位,或者李世民一生碌碌无为,这场政变就可以不来,躲得过去吗?

  事实上,不可能。

  只要李建成三兄弟生在皇室,有了皇位之争,就必然产生猜疑,内乱的隐患就已种下。何况,还有高高在上的父皇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的种种优柔寡断?

  这也难怪出生于帝王之家,有多少血腥,就有多少悲哀。"玄武门之变",就导出了其间的无奈。

  欣慰的是,"玄武门之变"过后,是有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百姓之福的大唐盛世,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得以完美展现,大唐的开国功臣也没有出现"鸟尽弓藏"的悲剧。

  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由此得到后世的宽恕,如同"靖难之役"一样。是为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