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浚稽山之战惊天动地,李陵浴血奋战之后为何投降?

浚稽山之战惊天动地,李陵浴血奋战之后为何投降?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浚稽山之战的详情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对汉匈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汉帝国进一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战线向北、向西推进了数千公里,匈奴人被迫收缩势力范围,从漠南地区撤离,漠北只留下了少量部落,主力蜷缩到天山以北至阿尔泰山附近。

  汉帝国立国八十余年,汉匈之间,打打和和,时至今日,汉帝国基本上占据了优势,若是寻常帝王,必然满足于眼前的大好局面,偃旗息鼓。但汉武帝乃“五百年才世出”的君王,他与众不同,对匈奴,他想的是“除恶务尽”。

  为了将匈奴彻底斗败,他布下了“一张网”,“一盘棋”。

  一张网:联络四方,共同对付匈奴。

  汉帝国东联乌桓,击其左;西联乌孙,击其右;北联丁零,击其上,南控大宛,阻其下。

  一盘棋:注重东北、西域的经营与管理。

  汉帝国允许乌桓西进,至渔阳、右北平等郡塞前居住,开放关市,繁荣乌桓经济,培育乌桓力量,令其如一支楔子,钉在匈奴故地,防止其回归;开发联络西域,派校尉领兵,分别驻守在轮台和渠犁,锁住匈奴咽喉。

  这盘棋,汉帝国还布设了一枚活子,从河西、居延方向,多次派兵攻匈奴腹心部位。

image.png

  (汉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匈之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浚稽山(阿尔泰山中段,今蒙古共和国土拉河附近)之战。

  李陵求报国,请皇命出征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统军三万,计划击匈奴于天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万大军的队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汉武帝打算调李陵负责给李广利大军运送辎重。

  李陵,出身将门,先祖李信,秦朝大将,统一六国期间,多有战功。爷爷李广,汉之名将,从军四十余年,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多半时间都身处在抗击匈奴的前线。

  李氏一门,忠勇报国,李陵年少时,就充任侍中建章监,曾领军八百骑,深入匈奴区域二千余里。后来,李陵自请领军五千人,常年镇守在酒泉郡、张掖郡。

image.png

  (河西走廊)

  天汉二年的军事行动,李陵认为是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主动上书,请求汉武帝准许他出击匈奴。

  汉匈交锋二十多年,汉帝国消耗也很大,尤其是军马严重不足。李陵的请命,在汉武帝计划之外,但气盛的李陵,一心想要建功立业,表示愿率本部五千步卒,进击匈奴。

  分兵进攻,兵家大忌,但若运用得当,有时候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汉武帝最终批准了李陵的出战请求。

  天汉二年九月,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塞(今内蒙古居延附近),向北行走了三十天,边走边寻找匈奴人。

  浚稽山血战,汉军英雄气

  十月初,他们来到浚稽山,前方突然出现匈奴且鞮侯单于王庭,匈奴人也得到骑报,山脚下,出现汉军。

  单于急忙率领三万铁骑迎战。

image.png

  (匈奴骑兵)

  浩浩荡荡的匈奴骑兵,黑压压的,一望无际,战马嘶鸣,弯刀闪闪,气势汹汹。

  面对此情此景,汉军却异常镇静。李陵率领的这支部队,并非李广利出击匈奴的杂牌军(由边境戍卒、恶少年、囚徒、七科谪组成),而是特意从荆楚地区招募的勇士、奇材、剑客,力能杀虎,箭无虚发,多年的严格军事训练,他们技术过硬,胆气过人,弓手、弩手、盾牌手、刀矛手、戟手,战阵变化多端,配合极其默契。

  李陵军团处在两山之间,他们将携带的武刚战车结成方阵,武刚车周围插上二米长的利矛,上树大楯,弓手立其后。李陵亲率士卒立在营外,盾牌手密排最前沿,矛手、戟手环列旁边,弩手列队在后。

  单于看到汉军这架势,并没有很在意,汉军骑兵的骁勇,他是如雷贯耳,步卒的威力却从未听过。

  单于命令铁骑冲锋,匈奴人狂飙般杀向汉军。李陵命令“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从容指挥调度。在匈奴人进入三百米的范围内,汉军车弩齐射,每副车弩架设三张强弩,每一次射弩箭数十支。

image.png

  (车弩)

image.png

  乌云压顶的箭雨,砸向匈奴铁骑,地上死尸翻滚。匈奴人的速度未减,汉军弩兵手持大黄弩,以八石之力发射弩箭,十排弩兵,此起彼伏,交替发弩,武刚车上的弓手,也同时射箭,形成密集的箭“墙”,拍向匈奴骑兵,死尸枕籍,层层叠叠,匈奴骑兵冲到汉军阵前,戟手下钩马腿,矛手上刺骑手,匈奴人用弯刀砍向汉军,磕在盾牌上火星直冒。

  很快,冲锋的数千名匈奴人被杀死大半,剩下的向两边山上跑去。李陵命两军侯,各率军上山追击,将上山的匈奴人又杀死数千。

  单于大惊,不敢再轻敌,急命左右骑兵八万余骑,向李陵军团再次发动攻击。

  敌众我寡,人数相差太过于悬殊。李陵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必须要合理指挥,让自己的士卒发挥出最大战力。

  汉军一边战斗,一边向南边撤退,数天后,再次进入一处山谷。持续数天的战斗,汉军伤亡也比较大,李陵命令受三处伤的,坐在武刚车上,两处伤的驾车,一处伤的手持兵器继续战斗。再次击杀匈奴人数千人。

  汉军沿着龙城故道,走了四五天,来到一处大泽芦苇丛中,泽已干枯,苇却还在。匈奴人顺着上风口放火,想将汉军烧死在里面。李陵命士卒快速用火绳,将下风口的芦苇烧掉,辟出避火带。汉军再次脱离险地。

  匈奴人紧追不舍,且侯单于命令右贤王,率军攻汉军。山脚下,正有一片树林,汉军依托林子,发挥汉军武器之长,步军之优,矛刺、箭射,再次杀敌数千人。李陵瞅见单于就在林边山坡上,命令士卒,向单于发射连弩,单于亲兵纷纷中箭,单于赶忙跑下山坡,躲避汉军。

image.png

  且鞮侯单于忽然感觉,汉军可能在前方设伏,而李陵军团如此苦战,并不断向南边汉境转移,似乎是“诱敌深入”之计。他赶紧召开军前会议,商议是否撤军。匈奴当户君长们都表示,应该再与汉军搏杀一番,如果不能取胜,再撤军,否则将会被汉帝国耻笑。

  且鞮侯单于觉得言之有理,命令骑兵继续攻击汉军。一天之内,匈奴人发动数十次攻击,皆被汉军击退,匈奴人又阵亡两千余人。

  且鞮侯单于看到这种伤亡惨重的场景,感觉取胜无望,准备下令撤军。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战场形势正要向有利汉军方向发展,却出现了意外。

  李陵军中军候管敢,违反军令,被校尉批评,他全然不顾道义与廉耻,竟然向匈奴主动投降。为了表功,他将汉军的实情向单于和盘托出。匈奴人这才知道,汉军箭矢不多了,人困马乏,伤兵众多,战力持续不了多久。

  且鞮侯单于大喜,命令士卒加强进攻。汉军在谷中行军,匈奴人从山上,居高临下放箭。汉军以武刚车与大盾做掩护,南行至鞮汗山,箭矢用尽。

  弓手、弩手们便砍下车辐做兵器,与矛手们一起退入峡谷。

  匈奴人将峡谷退路用巨石封住,从山顶向下扔石块砸向汉军,汉军死伤惨重。

  太阳西坠,晚霞如血。

  李陵再次召集士卒,点数下来,还有两千余人,他将剩余的军粮与水源分配给大家。夜半时分,李陵命人击鼓,分散突围。鼓敲数下,均无声音,原来,连续十几天的战斗,鼓已经被敲破了。李陵只好用口令代替鼓声,命令全军突围。他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率十余名勇士向外冲,韩延年等人全部战死,李陵投降。

  汉军成功突围的,只有四百余人。

  历经大血战,李陵为何投降

  浚稽山之战,李陵以五千步兵,对阵近十万匈奴人,惊天地,泣鬼神。最后时刻,李陵选择了投降匈奴,汉帝国能接受战死的军人,却不能原谅降敌之人。汉武帝将李陵全家处死。

  后世的人,谈到李陵兵败投降,常常扼腕叹息,认为他英雄末路,本应荣耀门楣,却在最后时刻降敌,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只要认真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够体会李陵的心理。这次战斗,本来就在汉武帝计划之外,李陵如果接受汉武帝的第一套方案,负责给李广利运送物资,做好后勤,他肯定不会出现意外,可他急于立功,想将中衰的家道,重新荣耀起来,主动请缨出战,却只率五千步卒进军。

  这种意气用事,只能是在逞能。此战中,汉军的战斗力非常强,五千步军对十万骑兵,但注定是场无法取胜的战役。兵败的结果,或死,或降,李陵选择后者,只是希望能寻找机会,逃归汉帝国,继续为国出力,毕竟人活着才有希望。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军吏曾对李陵说:

  “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归,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

  四年前(公元前103年),浞野侯赵破奴曾率军出击匈奴,在浚稽山战败被俘,后来他逃回汉帝国,汉武帝没有给他定罪,反而重新启用为将。

  李陵幻想,自己能够像赵破奴那样,逃归汉帝国,重新为国效力。但帝王的心思,臣子往往猜不透。前者赵破奴自己率军出征,兵败被俘,汉武帝可以不计较,这次李陵兵败,汉武帝只能接受他的战死,而不能容许他苟活。

  原因很简单,本次的浚稽山大战,李陵被汉武帝当作一枚棋子,配合李广利。也就是说,皇帝的注意力在西域,在李广利方向,但李广利出师不利,万里出征西域,损兵折将,劳而无功,令汉武帝颜面尽失,而李陵却以少战多,以弱势的步兵,杀伤数倍的骑兵。这种战斗,就是全军覆没,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事迹,在寄矛厚望的李广利,失败而回后,汉武帝希望李陵军团能给他增光添彩,最好是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事情并未按皇帝所设想的,战斗结束时,李陵却降敌了,自然令汉武帝十分震怒。

  即便如此,汉武帝只是对李陵有怨气而已,最初并未想过要处死李陵家人。却不料,事情急转直下,有人说李陵投降匈奴后,将汉军的战法,全数传授给匈奴人。汉武帝不加详查,这才下令处死李陵全家。

  从此,归国的路被彻底堵死。李陵,这个将门之后,在异国他乡漂泊二十多年,满怀期待,心向祖国,却带着冰冷的失望,在公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客死在匈奴,终年六十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