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历史解密 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在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次文化毁灭行动。这场焚书坑儒行动,直接导致很多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典籍,被彻底毁灭,就此从人类文明当中消失了。但同时,对于这场焚书坑儒行动,后世却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且,这些争议持续了整整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image.png

  那么,在这场宴会上,淳于越为什么要说那些话?为什么秦始皇会如此小气,只因为淳于越说的这番话,就做出了这么大的反应?对于当时的秦朝来说,这场焚书坑儒行动,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呢?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当初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的时候开始说起。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大军击败了齐国,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强国,就此倒下,秦国彻底统一了天下。而随着秦国统一中原,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出现。

  比如说,国家的体制问题。

  在秦朝之前,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以分封制为国家制度。在分封制的体制下,诸侯各自拥有封国,但是需要服从天子的命令,按时向周天子朝贡,帮周天子镇守疆土。而周天子则是只需要直接管辖极小的一块地方,不需要统治庞大的国家。

  不过,这种分封制的管理方式,显然也是存在很大隐患的。一旦天子直辖的王室衰落,无法再压制其他诸侯,那么其他诸侯国便会逐渐脱离天子的控制,然后再进行混战,最后再角逐出一个新的最强者,取代之前的天子。

  之前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其实就是在持续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秦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吸取了之前周王朝的教训。从秦穆公时代开始,秦国就开始想办法杜绝分封制带来的恶果,直接在下面设置郡县,然后由国君直接派官员进行管理。

  在秦国高层的有意防范下,不管是秦国有功的大臣,还是秦国国君的儿子,都无法从秦国领土内,分走任何一块地盘。他们可以享受各种财富和爵位,但是不能直接管理一块土地。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之后,秦国国君直接控制的领土面积,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强。而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秦国才终于有能力彻底消灭其他诸侯国,真正统一整个中原。

  在统一天下的这个过程当中,秦国其实一直都在运用类似郡县制的制度,来防止国家分裂的情况出现。顺便说一句,郡县制不是秦始皇或者李斯凭空创造的,而是之前历史上很多人逐步发展的结果。郡和县这两个行政单位,基本上都是春秋中期出现的。而他们最初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强化诸侯国国君的直辖势力,杜绝分封制可能带来的恶果。

  当然,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秦始皇把这套制度,彻底系统化,然后彻底向全国范围开始推广了。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郡县制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秦国国君的权力不会衰落,秦国也不会分裂,不会出现‘三家分晋’之类的事情。所以,在秦国扩张的过程当中,反对‘郡县制’的声音,并不是很大。因为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吞并其他诸侯国。既然郡县制有助于这个结果,那大家自然不会反对了。

image.png

  但是,当秦始皇真正统一天下之后,郡县制和分封制对立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了。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当时秦朝内部的利益不一致。对于有些人来说,分封制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利益。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反对实行郡县制了。

  最开始的时候,反对声音其实还不是特别大。但是随着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实行分封制对他们更有好处,所以就开始加入到反对者的行列。

  这些反对者当中,人员组成其实相对复杂。六国的旧贵族,秦朝统一天下的功臣,以及秦始皇自己家的亲戚们,其实都在这个团体当中。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执行分封制的话,他们可以获得一块封地。自此之后,世世代代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如果施行郡县制的话,他们就只能继续为秦朝努力打工,以此来换取优渥的待遇。

  说白了,这是一个利益问题。

  而对于很多传统儒生来说,其实也是如此。这些儒生虽然没资格去得到封地,但是他们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些儒生与其说是捍卫分封制,不如说是在捍卫自己的学问和道统,同样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支持郡县制。因为分封制一定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出现,而郡县制却可以保持国家统一,避免此类战争。经过战国时期的混战之后,当时秦朝人反战情绪非常强,所以支持郡县制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这样一来,问题反倒更大了。

  如果一个国家内,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想,而且这两种思想的支持者都很多,这就很容易会造成国家的分裂。所以秦始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可以派精锐的秦国大军,征服那些强大的诸侯国,用强大的统治机器,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但是他却没办法用武力去改变大家的思想。

  直到这次宴会。

  这次宴会,淳于越的这番话,等于是引爆了所有矛盾。之前大家虽然也有很大争议,但一直没有摆到桌面上。而淳于越的公开发言,则是彻底挑明了这个矛盾。而且,这也等同于一个信号,如果秦始皇这次不能妥善处理的话,那接下来,秦朝高层就会围绕着这个矛盾,彻底对立起来。

  这个结果,显然是秦始皇不能接受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秦始皇才会让大家商讨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利弊,讨论秦朝到底该施行哪种制度。而秦始皇本人是支持郡县制的,所以这个讨论的结果,自然没有其他可能。而接下来,秦始皇便利用自己的权力,全力清除所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当时要焚书的原因。秦始皇的真实目的,不是单纯想要焚烧那些书籍,而是因为那些书籍上,有鼓吹分封制的东西。只要这些书籍还存在,支持分封制的思想就不会断绝,所以秦始皇必须烧掉这些书籍。

  秦始皇的这种做法,自然是简单粗暴。但同时,这样的做法,自然也引来的很多‘文化人’的不满。对于当时很多的学者来说,这些书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他们所有学识的来源。所以,当时秦始皇焚烧了他们的书籍之后,他们自然会从心底里反对秦始皇。

image.png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此之后,有些极端的儒生和方士,就开始诽谤秦始皇,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另外,当时秦始皇正在追求长生之道,所以很多方士就借着这个机会,愚弄了秦始皇。等到一年之后,秦始皇发现自己上当了,而且还被这些人在背后议论,自然勃然大怒。所以在这之后,秦始皇果断下令,将所有诽谤和欺骗自己的人,全部处死。

  这就是所谓的‘坑儒’,坑儒真正处死的,并不是所有儒家学者,而是那些诽谤和欺骗秦始皇的人,这和他们是哪个学派,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焚书和坑儒,其实是两件事情。

  回顾整个焚书坑儒事件,我们不难发现:焚书坑儒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防止分封制的恶果再次出现。但同时,这场行动对于古代文化史来说,确实是一场浩劫。自此之后,很多先秦典籍,确实是就此失传了。

  至于淳于越本人,后来结果如何,史书上反倒是没什么记载了。淳于越虽然引爆了这个矛盾,但他却并不是关键人物。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后来淳于越被秦始皇坑杀。但在那个关键的时间点,淳于越的这番话,确实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淳于越引爆的这个火药桶,最终爆炸的结果,不管影响了整个秦朝,同时也让后来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统治者,都更倾向于选择郡县制这种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淳于越也算是千古留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解密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故宫作为我国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和地标意义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前往参观,而在故宫中又放置着很多的大水缸,其实在古代的宫殿里,放置水缸的作用,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救火,因为宫殿的结构都是木质,如果起火的话很容易一起烧起来,所以放水缸就是为了方便救火,但是为什么故宫里面那么多的水缸,却从来都没有结过冰呢?  故宫之内总共有300余口容量巨大的金属缸。这些水缸的用途很简单,那便就是平时存满...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县令是战国时期设立的官职,意为一县之长。知县则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早期知县和县令官职相同,都是县里的主官。据说知县一词的起源,是因为在宋朝派遣到县里当官的都被称为“知县事”,此后简称就叫知县。直到明清时期,知县正式被定位七品官,民间称七品官为“七品芝麻官”,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下面就来介绍下县令和知县究竟有和区别,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县令和知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官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宋朝GDP占世界80%,为何还会出现434次农民起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提到大宋王朝,很多人都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感,为啥?因为不少专家研究后表明,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财富占据了当时世界的60%,甚至还有数据表明,宋朝的GDP占据了当时全世界的80%之多。还有更搞笑的,居然研究出宋朝的人均GDP达到了2000多美元。  好家...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地主阶级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大小官职。  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  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古代皇位传承往往父死子继,以立嫡立长为依据。如果没儿子,则兄终弟及。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非嫡非长,母亲王娡是楚霸王分封的燕王之曾外孙女,虽有贵族血统,但已沦落为平民,且又有过婚姻,后台不硬,地位不高,汉武帝却从十四个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了天之骄子,让人满腹孤疑,他们到底有何能耐,使何手段,能上位成功。  那么汉武帝明明是庶出,母亲出身卑微,为何依旧能登上皇位?  榴莲历史通认为汉...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历史解密

  •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 魏延和张郃相比 两人谁的武力值更高
  • 庞统的死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诸葛亮知道庞统之死吗
  • 秦始皇军队那么强,为何还要费力建长城呢?
  • 蒙恬临死前说了什么?为何曹操会如此动容呢?
  • 宋明两朝相隔不远,为何差距会那么大呢?
  • 曾秉为官清廉,为何会被朱元璋罢免官职呢?
  • 牛仙客当上宰相后做了哪些事?他将盛唐推向深渊
  • 田氏代齐后为什么没有更改国号呢?
  • 长平之战中,白起是如何坑杀四十万赵军的?
  •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杀钩弋夫人不可?钩弋夫人的背后有谁?
  • 宋朝和明朝相隔90年 给人感觉为何相隔甚远
  •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为什么要向刘禅推荐一个名气不大的向宠?
  • 刘弗陵当了十多年皇帝,为何一个子嗣没有留下?
  • 明朝统治的中期,军队的屯田制度为何会崩溃呢?
  • 魏征尸骨未寒,为何唐太宗会翻脸呢?
  •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去了哪里呢?
  • 李世民为何会被封为秦王呢?其中有怎样的含义?
  • 古人是如何防治洪水的?很多意想不到的措施
  • 古代人口那么重要,为何打赢攻城战要屠城呢?
  •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为什么却在崇祯死前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