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仁德尚礼儒雅,这些好的品质也许正是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仁德尚礼儒雅,这些好的品质也许正是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建文帝有60万大军和举国财力,为何会败给朱棣?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最喜欢、最器重的是大儿子朱标,将其立为皇太子,没想到朱标得病早逝,朱元璋就把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成为大明朝皇位继承人。据说在朱标生病的两年时间里,朱允炆在父亲床前昼夜守候,不肯离开一步,让祖父朱元璋十分感动。 1398年,执政31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image.png

  朱允炆

  朱允炆和他父亲朱标一样,都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跟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祖父朱元璋截然不同。 他上台后推行仁政,废除朱元璋时期的一些严刑峻法,重用文官,降低江南地区土地税赋,减少僧人、道士占有土地的数量,把多余土地分给穷苦百姓,促进了农业生产,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建文新政”。

  影视剧中的朱允炆

  但看似祥和的气氛中,却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逆流漩涡,威胁着儒雅之君朱允炆的统治。 朱元璋在位时,严重不信任武将,能杀的全杀了,但边境和要冲之地总得有可靠之人看护吧,所以朱元璋就把儿子们一个个封王封藩,派到各处驻守,虽不直接管理封地的官吏百姓,但却拥有自己的军队,形成了一些地方势力集团。朱元璋在位时,他们不敢动,可朱元璋一死,他们都蠢蠢欲动,想谋取更大的利益。

image.png

  朱棣

  朱允炆和三位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一商量,觉得不能任由藩王们自我膨胀,必须果断“削藩”,以免后患。这君臣四人都是饱读儒家诗书的正人君子和理想主义者,没有经历过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实践磨炼,缺乏办实务的经验,在“削藩”操作上犯了方向性错误。 他们是先从“软柿子”开始“削”的,一年之内把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一股脑收拾了,剥夺封地,废黜王爵,唯独没动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

  朱棣与姚广孝

  朱允炆君臣或许想的是“先易后难”,或者是被朱棣装疯卖傻的表演欺骗了,认为他不足为虑。无论怎样,朱棣都获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朱棣身边有道衍和尚(姚广孝)这样的高人,帮他谋划好了起兵反叛的详细计划。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反叛仍然面临着巨大风险,他只有10万人马和燕京一地的后勤支援,而朝廷能调动的兵马有60多万,还有全国的财力物力支持,双方实力差距巨大。况且朱棣无论如何自辩,他都是造反,舆论道义上都得不到支持。

  李景隆

  当然,朱棣也有自己的优势,优势在于他多年的沙场历练,在于他强大坚定的内心,更在于他有一个朱允炆这样仁德尚礼、优柔寡断的对手。 面对朝廷的步步施压,朱棣在道衍和尚的劝说鼓动下,于1399年打着“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在这场战争中,朱棣数次滑到了悬崖边上,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手的失误,他艰难地撑了下来,继而越战越强。而朱允炆识人不明,弃用老将耿炳文,让自己的亲信、公子哥李景隆当了60万大军的主帅,结果连战连败,前后丧师数十万,导致战争形势出现了逆转。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但“仁义”之君朱允炆却在平叛前下诏,告诫全军“误伤吾叔”! 这一句话给朝廷将士增加了巨大麻烦和压力,也被捆住了手脚,却给对手朱棣增加了一道厚厚的防护铠甲。朱棣能屡屡在险境中转危为安,多亏了侄子的这句“关照”。1402年,朱棣兵临应天(金南京)城下,无耻的李景隆非但不感激朱允炆的宽恕之恩,反而做了内应,打开城门,接应朱棣的军队占领了应天城。

image.png

  传说中出家的朱允炆

  朱允炆在破城前放火焚毁了皇宫,烟火弥漫之中,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那就是朱允炆到底咋样了?对此历史上说法不一,至今没有定论。 有的说他与马皇后一起投火自焚,尸体被烧焦,难以辨认;有的说他按照祖父朱元璋的事先安排,从地道逃走,隐藏在云南、贵州一带出家为僧;有的说他跑到泉州,从那逃往海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实际是为了找朱允炆。这种种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间对建文帝的好感和追念,希望这位仁慈之君有一个好的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