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为谋反做了十足准备的朱高煦,为何很快就败了?

为谋反做了十足准备的朱高煦,为何很快就败了?

  朱高煦谋反,大臣建议将朱高燧一同逮捕,为何杨士奇却极力阻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朱瞻基在杨荣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很快就平定了叛乱。虽说朱高煦失败得很快,但是这次谋反,他却是蓄谋已久,做了十足的准备。

  朱高煦是朱棣嫡次子,生性勇猛,长期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极力在父亲面前表现,就是希望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好得到父亲的肯定,从而册封自己为太子。

  但是根据明朝祖训,太子只能是他的哥哥,也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所以朱高煦才要更加努力,证明自己确实比哥哥要强。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次立下战功,还救过朱棣的命,于是朱棣就暗示他,将来会封他为太子,这让朱高煦看到了希望。

image.png

  后来朱棣登基,朱高煦满怀希望,幻想着自己成为太子的一天。然而朱棣还是封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不平,于是他屡次想办法诬陷大哥,可是这一切,都受到一位大臣的阻挠,他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于建文朝入仕,曾奉命修撰《明太祖实录》。朱棣登基后,也十分重用他,并且让他负责教导太子朱高炽。杨士奇深深被朱高炽的仁善打动,认为他的确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是坚决拥护朱高炽的。

  永乐六年,朱高煦联合三弟朱高燧,一同离间朱棣和太子的感情。后来朱棣渐渐动摇,便召来杨士奇等大臣,询问他们太子的情况。杨士奇称太子监国期间表现很好,而且对长辈充满孝敬之心,他还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朱棣听后很满意。

  后来朱高煦又和朱高燧几次联手,打算诬陷朱高炽,都是因为杨士奇的进言,让朱棣消除了疑虑,甚至开始怀疑朱高煦、朱高燧的用意。

  永乐十四年,朱棣听闻朱高煦有夺嫡之心,随即询问大臣是否属实。别的大臣都不敢说实话,唯有杨士奇说:“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言下之意就是,汉王有没有夺嫡之心我不敢说,但是他屡次不肯就藩,还请求留守南京,其意图明显,你自己细品。这句话既说明自己不敢随意议论汉王,却又实际指出,朱高煦就是有夺嫡之心。朱棣听后便削去汉王两个护卫营,并强行命他就藩乐安。

  杨士奇屡次破坏朱高煦的计划,朱高煦自然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他就藩以后,就开始筹谋起兵的事。朱棣在时他不敢动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他还没来得及动手,于是在朱瞻基刚登基不久,他认为时机到了,终于起兵谋反。

image.png

  不过他低估了侄儿的能力,朱瞻基很快就亲征平定了叛乱,并且将朱高煦关押起来。此时很多大臣认为,朱高燧和朱高煦是一党,应该将赵王朱高燧一同逮捕,然而杨士奇却极力阻止。

  朱高燧是朱棣嫡三子,他与二哥朱高煦一样,都有夺嫡之心。早年的时候,他和朱高煦勾结在一起,屡次陷害太子。永乐二十一年,他的护卫趁朱棣病重,甚至打算伪造遗诏,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不过后来被朱棣识破。

  既然如此,就证明朱高燧确实与朱高煦一党,大臣的建议也在情理之中,可为何杨士奇却要极力阻止呢?

  当时杨荣与杨士奇争辩这一话题,杨士奇的回答是:“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这句话包含了他极力阻止的三个理由。

  一、维护叔侄情谊

  皇室中为了争夺皇位,往往是自相残杀,就连亲父子、亲兄弟也无感情可言,所以皇室中有亲情是难能可贵的。朱棣一共就四个儿子,唯一的庶子很早就死了,只剩下这三个嫡子,明宣宗也只有这两个亲叔叔。

  朱高炽对这两个弟弟仁至义尽,明宣宗本来也想善待叔叔们,谁知朱高煦会选择谋反,这让他难以忍受。如此一来,他就只剩下朱高燧一个叔叔了,如果连他也杀掉,就真的没什么亲人了。

  杨士奇说:“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就是在提醒明宣宗,要维护叔侄情谊,不要连仅有的叔父也失去了。

  二、朱高燧已无异心

  朱高燧是朱棣的小儿子,一直以来都十分受宠,所以他也恃宠而骄,做出许多不法之事。后来朱棣认为他太过纵容这个儿子,于是狠狠训斥了朱高燧,朱高燧的行为就有所收敛了。

  永乐二十一年,他的护卫企图作乱事败,事后朱棣责问朱高燧,他吓得说不出话来。还好朱高炽替他求情,称这都是下人的主意,朱高燧肯定不知情,朱棣这才作罢。不过从此以后,朱高燧再不敢有异心。

  朱高炽即位后,对两位弟弟恩宠有加,还给朱高燧加了岁禄二万石。此时的朱高燧已经收敛,便主动放弃了常山左右二护卫。而朱高煦谋反之前,确实有意让朱高燧加入,但是朱高燧最终选择放弃。

  所以杨士奇才说:“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就是说朱高燧既然没罪,就应该受到善待,如果对他有疑心的话,只需多加防范就是了。

  明宣宗自然也认为杨士奇有理,所以他才会说:“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三、为明宣宗保名声

  朱高煦明目张胆造反,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可是明宣宗要处置叔叔,难免不会有人说他不念亲情。如果这时候连朱高燧一同处置了,只会让百姓更加误认为,明宣宗是个残暴的皇帝,连自己的亲叔叔都不放过。

  再者,朱高燧此时本来就已经没有异心了,留下他既没有祸患,也可以为明宣宗保住名声。因此杨士奇才说:“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亲叔侄何必兵戎相见,既伤了皇祖在天之意,又坏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

  就这样,明宣宗最终放弃逮捕朱高燧。后来又有人弹劾朱高燧,称他与朱高煦共谋,但是杨士奇都劝他要保护亲人,于是明宣宗总是对这些弹劾不予理会。朱高燧知道自己安全后,也马上交出护卫部队,表示自己的忠心。

  此后,明宣宗一直善待叔叔朱高燧,他对杨士奇说:“赵王所以全,卿力也。”宣德六年,赵王朱高燧去世,享年五十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