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历史解密>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是什么出处?有什么含义?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是什么出处?有什么含义?

  杨嗣昌是杨鹤之子,明朝后期的大臣跟诗人。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

  这是一首《西江月》词,据说出自明朝崇祯年间的内阁大臣杨嗣昌之口,唯一的记载是在明清更迭之际的一名秀才李馥荣所著的《滟滪囊》一书中。这首词的关键就在前两句,含义是讽刺明末的造反农民们不应该揭竿而起,应该老老实实的等着饿死。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这句话实在有些反人类,而且如果真是出自朝廷的代表之口就更是让人义愤填膺了,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告诫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很难想象以儒家学说为根骨的杨嗣昌会公开说出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是否真是杨嗣昌所言?

  杨嗣昌的主子崇祯皇帝临死前还提醒李自成“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从崇祯的生平来看,他本人或许不堪实务,甚至有过认可军士应该“罗雀掘鼠”的笑话,可崇祯一生节俭,为的就是让治下的老百姓减轻负担,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用。

image.png

  但不可否认的是崇祯作为帝王,他知道应该对治下的老百姓是什么样的态度,即便是对造反先锋李自成和张献忠,崇祯也是一直不停地在试图招安,他信任和提拔的官员至少在态度上要保持一致,即对民要有一定的怜悯之心,杨嗣昌是他最信任的臣子,不可能和崇祯唱反调,说出这种视民为土芥的话。

  这首词的背景时间是崇祯十三年杨嗣昌奉命以辅臣的身份出外督师剿匪,他对上的是当时在湖广、四川一带作乱的张献忠,为了发动群众一起配合剿匪,激励部下士气,杨嗣昌许诺抓住张献忠赏银万两、爵封侯,为此发布了一些悬赏榜文昭告四方,其中一些榜文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大白话,比如:

  此是谷城叛贼,而今狗命垂亡。兴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赶上。逃去改名换姓,单身黑衣逃藏。军民人等绑来降,玉带锦衣升赏。

  除此之外,杨嗣昌这位文学大家或许还写过一首寓意如出一辙的《西江月》词,大概是留给自己欣赏和抒发胸襟的,又或者是文人宴席上互相交流所做,从语句上来说就正规的多:

  不作安分降将,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

  这首词和《滟滪囊》书中记载的词仅仅是第一句有区别,而首句“不作安分降将”是有来历的,在杨嗣昌之前负责剿匪的是五省督师熊文灿,他是杨嗣昌举荐的,熊文灿的主张是招抚,这个政策也是经过杨嗣昌同意的,并且也顺利的招抚了大批流寇,其中包括张献忠,这也可以算做是杨嗣昌的政绩。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可张献忠在被招抚后,得到明朝承诺不拆散军队、有单独驻地、税收自理、不听调、不听宣等等优待政策的情况下再次反叛,要知道张献忠曾在崇祯八年杀进过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掘过朱家老祖宗的坟墓,这种深仇大恨都对他优待,他还是造反,主持过招抚事的杨嗣昌怎么能够不气愤?

  从这个方面来说,杨嗣昌骂张献忠“不作安分降将”是合适的,反而是《滟滪囊》书中记载的“不作安安饿殍”不合情理,杨嗣昌当时对流寇首脑是区别对待,主要剿灭张献忠,其余部分如罗汝才等是准备继续招降,他不可能以全部视为“饿殍”的态度激怒大多数,这也不符合他内阁大臣需要维持爱民态度的身份。

image.png

  “不作安分降将”是谴责,是大义,而“不作安安饿殍”是彻底的蔑视,是不把百姓当人看,前者有出处,有理有据,后者就是把自己放在天下人的对立面,饱读诗书的杨阁部应该没那么蠢。当时掌握着舆论主导权的可是东林党人,非东林党派系的杨嗣昌难道不怕被喷死?“不作安安饿殍”传扬出去,崇祯都保不住他。

  不管是“饿殍”也好,“降将”也好,这首词的唯一出处也就是《滟滪囊》,也没有其它佐证,杨嗣昌是否真写过这首词很难判断,他也是一代文学大家,流传下来的著作很多,其中就包括诗集,如果他真写过类似的诗词,他本人的著作里面怎么没有?而且以杨嗣昌的身份,大把的人会愿意帮助他传播著作,“不作安分降将”有奉承的人帮助传播,“不作安安饿殍”也肯定有政敌帮助传播,不可能毫无声息,至于《滟滪囊》书中为什么要写怎么一首词,并且放在杨嗣昌名下,就只能去问作者李馥荣了。

  备注:李馥荣,生存时代在明末清初,四川通江沙溪镇苏坪村人,秀才功名,有可能被张献忠部劫掠过,大概没做过官,所以个人资料很少,唯一留名的就是《滟滪囊》一书的作者,书中讲有张献忠屠川等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解密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故宫作为我国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和地标意义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前往参观,而在故宫中又放置着很多的大水缸,其实在古代的宫殿里,放置水缸的作用,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救火,因为宫殿的结构都是木质,如果起火的话很容易一起烧起来,所以放水缸就是为了方便救火,但是为什么故宫里面那么多的水缸,却从来都没有结过冰呢?  故宫之内总共有300余口容量巨大的金属缸。这些水缸的用途很简单,那便就是平时存满...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县令是战国时期设立的官职,意为一县之长。知县则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早期知县和县令官职相同,都是县里的主官。据说知县一词的起源,是因为在宋朝派遣到县里当官的都被称为“知县事”,此后简称就叫知县。直到明清时期,知县正式被定位七品官,民间称七品官为“七品芝麻官”,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下面就来介绍下县令和知县究竟有和区别,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县令和知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官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宋朝GDP占世界80%,为何还会出现434次农民起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提到大宋王朝,很多人都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感,为啥?因为不少专家研究后表明,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财富占据了当时世界的60%,甚至还有数据表明,宋朝的GDP占据了当时全世界的80%之多。还有更搞笑的,居然研究出宋朝的人均GDP达到了2000多美元。  好家...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地主阶级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大小官职。  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  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古代皇位传承往往父死子继,以立嫡立长为依据。如果没儿子,则兄终弟及。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非嫡非长,母亲王娡是楚霸王分封的燕王之曾外孙女,虽有贵族血统,但已沦落为平民,且又有过婚姻,后台不硬,地位不高,汉武帝却从十四个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了天之骄子,让人满腹孤疑,他们到底有何能耐,使何手段,能上位成功。  那么汉武帝明明是庶出,母亲出身卑微,为何依旧能登上皇位?  榴莲历史通认为汉...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历史解密

  •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 魏延和张郃相比 两人谁的武力值更高
  • 庞统的死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诸葛亮知道庞统之死吗
  • 秦始皇军队那么强,为何还要费力建长城呢?
  • 蒙恬临死前说了什么?为何曹操会如此动容呢?
  • 宋明两朝相隔不远,为何差距会那么大呢?
  • 曾秉为官清廉,为何会被朱元璋罢免官职呢?
  • 牛仙客当上宰相后做了哪些事?他将盛唐推向深渊
  • 田氏代齐后为什么没有更改国号呢?
  • 长平之战中,白起是如何坑杀四十万赵军的?
  •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杀钩弋夫人不可?钩弋夫人的背后有谁?
  • 宋朝和明朝相隔90年 给人感觉为何相隔甚远
  •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为什么要向刘禅推荐一个名气不大的向宠?
  • 刘弗陵当了十多年皇帝,为何一个子嗣没有留下?
  • 明朝统治的中期,军队的屯田制度为何会崩溃呢?
  • 魏征尸骨未寒,为何唐太宗会翻脸呢?
  •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去了哪里呢?
  • 李世民为何会被封为秦王呢?其中有怎样的含义?
  • 古人是如何防治洪水的?很多意想不到的措施
  • 古代人口那么重要,为何打赢攻城战要屠城呢?
  •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为什么却在崇祯死前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