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历史解密 张飞是蜀汉大将,为什么会被部将轻易刺杀?

张飞是蜀汉大将,为什么会被部将轻易刺杀?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飞前期跟随刘备征战四方,平定益州便长期驻守阆中。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出兵伐吴,并令张飞自阆中率兵顺江而下出兵江州,然而就在张飞出发之前,却被部下范强、张达谋害身亡。那么,作为蜀汉大将的张飞,为何会被部下所杀,作为军中主将的张飞又是如何被轻易刺杀的呢?

image.png

  张飞为何会被杀死,性格或许是主要原因

  在蜀汉阵营中,张飞、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两人的先后去世,可以说让蜀汉阵营损失惨重,如果说战死沙场是武将的最好归宿,那么关羽倒也算死得其所,而张飞可就死的略有不值了。那么,张飞为何会被部下所杀呢?个人认为,性格或许是主要原因。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和张飞的性格可谓大相径庭,其中关羽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则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结果,关羽因慢待士大夫而导致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导致自己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被杀,而张飞之死同样与其“不恤小人”的性格密不可分。

  当然,这里的“小人”,并非狭义上的奸佞之徒,而是指那些身份低微之人。所谓“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便是说张飞对于那些谦恭有礼的士大夫、读书人极为敬重,但对于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士卒兵勇却毫不怜惜。

image.png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有载: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旣过差,又日鞭檛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可见,张飞平日里性格极为暴躁,对于将领士卒动辄处罚鞭笞,刘备便曾因此而对其予以规劝,并表示如此做迟早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可张飞似乎并未听进去。

  相较于《三国志》对张飞之死的简单描写,《三国演义》却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对于这段有了进一步扩充,而其中便明确表现出了,张飞之死与其性格方面的关系。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绘,关羽兵败身死后,张飞悲痛之下便时常醉酒鞭打士卒,甚至“多有鞭死者”,而在刘备决定为关羽报仇而大举伐吴后,张飞又令全军在三日内打造白旗白甲,准备“挂孝伐吴”。面对这不可能完成之任务,范疆(《三国志》称范强)、张达便请求宽限一些时日,结果被张飞令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

  施刑完毕,张飞又道,“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范疆、张达本就因遭受鞭打而痛苦难当,如今眼看如果不能完成任务,还是要被处死,于是干脆狗急跳墙,摸进张飞的营帐,将醉酒的张飞杀死斩首。

image.png

  相较于《三国演义》中,刘备得知张飞死讯后的“放声大哭,昏绝于地”、“哀痛至甚,饮食不进”,《三国志》中的刘备却平静了许多,只是说了一句“噫!飞死矣”。之所以如此,或许正是由于刘备知道张飞的性格和所作所为乃是“取祸之道”,因而早有了心理准备。

  张飞作为军中主帅,为何会被如此轻易刺杀

  在《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中,对于张飞之死记载的极为简单,其中写道,“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奇怪,身为大军主将,张飞怎会如此轻易被杀,甚至凶还带着其头颅成功逃奔东吴。

image.png

  按理来说,作为军队主将,张飞所在必为军中重地,不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至少也是防卫森严,亲军护卫遍布大帐四周,岂能允许他人如此轻易的摸进主将营帐,进而杀人之后还能如此轻松的逃走?

  首先是张达、范强的身份问题,《三国志》说两人是张飞“帐下将”,即便如此,两人虽然并非普通士卒,有机会接近张飞的中军大帐,可中军大帐并非普通地方,即便是军中将领,入内必然也要经过卫兵通禀,两人又岂能轻易混入。

  因此,个人猜测,这两人或许并非普通将领,而是张飞麾下的亲军统领,也只有这样的身份,才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帅帐杀死张飞,然后还能从容离开。毕竟,亲兵作为主将的身边人,地位或许不算太高,但想要接近主将却极为简单。

image.png

  其次是两人为何能从容逃脱。张达、范强二人杀死张飞后,竟然还能“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不仅顺利逃出了军营,而且还带着张飞的首级顺江而下投了东吴,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个人认为,或许正是由于张飞平日里过度苛责士兵,导致大家哪怕发现事情不对,也根本没人敢随意进入中军帅帐查看,结果便给了两人充分的逃亡时间。等到大家发现张飞已经身死之时,两人早已逃之夭夭,根本无法追捕了。

  综上,张飞作为蜀汉重要将领,之所以如此轻易的被杀,恐怕与其平日里过度苛责士兵有着极大关系,结果最终被身边的亲军将领摸入帅帐刺杀身亡,而由于其他士兵畏惧张飞,虽然久不见张飞出现,仍无人敢擅自入内,等到他们发现张飞已死,再想要追击,已经黄花菜都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解密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故宫作为我国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和地标意义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前往参观,而在故宫中又放置着很多的大水缸,其实在古代的宫殿里,放置水缸的作用,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救火,因为宫殿的结构都是木质,如果起火的话很容易一起烧起来,所以放水缸就是为了方便救火,但是为什么故宫里面那么多的水缸,却从来都没有结过冰呢?  故宫之内总共有300余口容量巨大的金属缸。这些水缸的用途很简单,那便就是平时存满...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县令是战国时期设立的官职,意为一县之长。知县则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早期知县和县令官职相同,都是县里的主官。据说知县一词的起源,是因为在宋朝派遣到县里当官的都被称为“知县事”,此后简称就叫知县。直到明清时期,知县正式被定位七品官,民间称七品官为“七品芝麻官”,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下面就来介绍下县令和知县究竟有和区别,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县令和知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官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宋朝GDP占世界80%,为何还会出现434次农民起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提到大宋王朝,很多人都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感,为啥?因为不少专家研究后表明,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财富占据了当时世界的60%,甚至还有数据表明,宋朝的GDP占据了当时全世界的80%之多。还有更搞笑的,居然研究出宋朝的人均GDP达到了2000多美元。  好家...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地主阶级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大小官职。  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  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古代皇位传承往往父死子继,以立嫡立长为依据。如果没儿子,则兄终弟及。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非嫡非长,母亲王娡是楚霸王分封的燕王之曾外孙女,虽有贵族血统,但已沦落为平民,且又有过婚姻,后台不硬,地位不高,汉武帝却从十四个皇子中脱颖而出,成了天之骄子,让人满腹孤疑,他们到底有何能耐,使何手段,能上位成功。  那么汉武帝明明是庶出,母亲出身卑微,为何依旧能登上皇位?  榴莲历史通认为汉...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历史解密

  •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谁的官职更大一些呢?
  • 宋朝经济那么发达 宋朝为何还出现434次农民起义
  •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是什么样?产生了什么影响?
  • 汉武帝母亲地位低微,为何他能被选为太子呢?
  • 魏延和张郃相比 两人谁的武力值更高
  • 庞统的死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诸葛亮知道庞统之死吗
  • 秦始皇军队那么强,为何还要费力建长城呢?
  • 蒙恬临死前说了什么?为何曹操会如此动容呢?
  • 宋明两朝相隔不远,为何差距会那么大呢?
  • 曾秉为官清廉,为何会被朱元璋罢免官职呢?
  • 牛仙客当上宰相后做了哪些事?他将盛唐推向深渊
  • 田氏代齐后为什么没有更改国号呢?
  • 长平之战中,白起是如何坑杀四十万赵军的?
  •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杀钩弋夫人不可?钩弋夫人的背后有谁?
  • 宋朝和明朝相隔90年 给人感觉为何相隔甚远
  •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为什么要向刘禅推荐一个名气不大的向宠?
  • 刘弗陵当了十多年皇帝,为何一个子嗣没有留下?
  • 明朝统治的中期,军队的屯田制度为何会崩溃呢?
  • 魏征尸骨未寒,为何唐太宗会翻脸呢?
  •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去了哪里呢?
  • 李世民为何会被封为秦王呢?其中有怎样的含义?
  • 古人是如何防治洪水的?很多意想不到的措施
  • 古代人口那么重要,为何打赢攻城战要屠城呢?
  •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为什么却在崇祯死前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