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文化历史 红楼梦中,贾母始终在哪一件事上保持自己绝对的贪念?

红楼梦中,贾母始终在哪一件事上保持自己绝对的贪念?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养尊处优的贾母为何在此事上表现如此贪婪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多数人都拜倒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这言简意赅的十几个字组成的句子,全部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精髓。

  守着这份老祖宗留下的精髓,大多数人都避免不了的各种参悟,在日子里,在人生中,有些人能咂摸出一些味儿来,有些人一辈子也才琢磨出一个开端。

  如需要在宁荣两府里找出一个把老祖宗精髓参悟到一定境界的人,那么贾母势必就是那个被推出来登顶的人。

  贾母之所以能荣任此殊荣,其实都是综合实力够给力。史候家的嫡女,嫁到了一等公贾府,从小媳妇熬到老祖宗,贾母的人生本就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一辈子养尊处优的贾母,在做了多年老祖宗后,该豁达的时候就豁达,该随性的时候就随性。放眼看去都是想方设法希望她高乐的子孙,她的人生应该没有太多的贪念了。

  毕竟高寿的自己和希望自己时时高乐的子孙,都是非常难得。可贾母对子孙可以稍有松懈,对自己的要求却没有放低要求,贾母始终在一件事上保持自己绝对的贪念。

  贾母的贪念在于她一有机会就在追寻那种热闹的场面,而自己是参与这样热闹的场景中的。

image.png

  在宁国府贾珍和尤氏张罗着给贾敬过生日,想着这样热闹的聚会贾母肯定会参与到其中,没曾想最后贾母缺席了。

  贾珍还细细问了王熙凤为何贾母会缺席,才得知原来是贾母昨儿看着贾宝玉他们吃桃子,自己也吃了大半个桃子,年纪大了肠道受不住,半夜里起夜多次,人就乏了才会缺席。

  贾珍才恍然大悟道:"我说老祖宗是爱热闹的,今日不来,必定有个缘故,若是这么着就是了。"

  不仅贾珍这个孙辈知道贾母是个爱热闹的,连贾母自己也身体力行的告诉大家伙她是个爱热闹的。在刘姥姥二进贾府后,贾母把刘姥姥请到身边来唠嗑时,就给刘姥姥提及自己的爱热闹。

  贾母给刘姥姥是这样形容自己的爱热闹的,她说自己人老了,不中用了,眼花了,耳朵也聋了,记性也不好了。平日里无非就是能嚼得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闲时就和孙子孙女们逗乐。

  贾母把自己一天除了吃喝拉撒外的其他精神寄托都在和孙子孙女逗乐的时光里打发了,这样的贾母也是在表现她的贪念,贪念有孙子孙子们聚在一起的热闹氛围。

  而当孙子孙女们玩出新花样的时候,贾母更是乐在其中。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贾府里年轻的小主子们都聚在一起吟诗对词,在漫天雪花中释放青春的激情。

  贾母听到消息后就愣是没给王夫人和王熙凤打个招呼,自己就安排让人给她送了过来,想近距离地感受到这样有有酒有肉有故事的雪天里的快乐。

image.png

  当冬日的雪花已经来报道后,年味也就近了。贾母在宁国府里完成祭拜祖先的活动后,尤氏巴巴的赶紧来请贾母吃饭时,贾母笑着拒绝中也不忘记把自己的贪念给落下。

  贾母笑对尤氏说道:"你这里供着祖先,忙得什么似的,哪里搁得住我闹。况且每年我不吃,你们也要送去的。不如还送了去,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再吃,岂不多吃些。"

  贾母先是肯定了尤氏这个宁国府女主人的辛苦,一年下来就过年这个茬口也让尤氏够累的,然后才把自己喜闹腾这个小癖好给说了出来,她打趣尤氏搁不住她的闹。

  贾母这一肯定一打趣的,就会让没留下贾母吃饭的尤氏一点心里负担都没有,既没被下脸面,还得到肯定,换谁心里都不留有疙瘩。而且贾母还重中之重的提及了,自己是喜闹的,在宁国府闹腾也不是那回事,回去荣国府里都是自己的嫡亲的子孙辈,想怎么热闹就怎么热闹。

image.png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养尊处优一辈子的贾母总是不能在钟爱热闹的场景上有所放松,更是在岁月沉淀中,越来越有了这样的贪念,想参与到更多的热闹的场景中,才获取更多的快乐。

  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并挥散不开的贪念,是因为贾母老了,以后还会越来越老,老到她也只能是软烂的事物,老到她只能听着家人和她大声请安才能听得见。

  在贾母经历的人生岁月里,直到她慢慢走向老去的这条路上,荣国府里都是靠着昔日的辉煌在苦苦支撑,没有新的能量注入,没有一个新生儿的啼哭声响彻贾府。贾母人老了,也看多了,看透了,在自己的一辈子快要画上句号的时候,她的有心无力并不能给她带来什么改变,唯有在这样的事情在贪婪一回,让自己的贪念再放纵一回,才算不枉费人生一辈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化历史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其中哪一关最难,哪一将最厉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东岭关是关羽离开许都后的第一关,把关将为孔秀,手下有五百军士。关羽没有丞相文凭,被孔秀拦住,两人战在一起。仅仅一个回合,关羽将孔秀斩于马下,干脆利索,一点也不...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叡死后10年,司马懿为何才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司马懿在曹叡活着时,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安分守己。  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个皇帝,于黄初七年(226年)即位为帝,年仅24岁。他在辅政大臣曹真、司马懿、陈群、...

如果刘备从汉中出兵,能与关羽一同夹击并斩杀曹军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已威震华夏,刘备为何没有趁机灭掉曹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刘备让关羽发动战争,只是局部战争,为了配合争夺汉中。  主战场在汉中,双方主公曹操和刘备都亲自在汉中督战,为了争夺战略要地汉中,打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如刘备发动...

乐进作为追随曹操最早的外姓将领,他立下了哪些功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他是五子良将第二,为何给人的感觉寸功未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乐进追随曹操时间,早于其他外姓将领,仅次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宗亲大将。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不满汉贼董卓废立皇帝,逃出京城洛阳,到陈留后,“...

关羽的汉寿亭侯,为何值得被张辽、徐晃眼红、羡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为何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赏赐的,名义上是汉献帝刘协封的,含金量大。  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表扬关羽斩颜良,向汉献帝刘协请封的。当时汉献帝虽然已经名存实亡,可是在名义上,还是汉...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文化历史

  •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 如果刘备从汉中出兵,能与关羽一同夹击并斩杀曹军吗?
  • 乐进作为追随曹操最早的外姓将领,他立下了哪些功勋?
  • 关羽的汉寿亭侯,为何值得被张辽、徐晃眼红、羡慕?
  • 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为什么连曹芳和曹髦都比不上?
  • 赤壁之战后曹操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不再次攻打荆州?
  • 司马懿在曹操对他有所怀疑后,他是怎么打消疑虑的?
  • 刘备在出征东吴时,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与五虎上将?
  • 司马昭为何不但没有杀了刘禅,还封他为安乐县公?
  • 在曹操25个儿子中,楚王曹彪是怎么反抗司马懿的?
  • 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有什么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
  • 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那么翊军将军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 诸葛亮为何不同意“子午谷奇谋”?怕曹魏一方也有人想到
  • 老古话说的“早起两不要,睡前四不宜”是指的什么?
  • 在曹操眼中,曹彰为什么不适合作为曹魏的继承人?
  • 刘备为什么会选择两个托孤重臣?是不信任其中一位吗?
  • 在关羽被擒时,东吴除了鲁肃之外还有谁能够为他求情?
  • 诸葛亮之所以敢率军攻打曹魏,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张飞在刘备伐吴前是什么状态?为什么会被部下杀死?
  • 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三星堆的发现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 吕布在兖州之所以打不过曹操,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古蜀人崇拜太阳神吗?详解三星堆商铜太阳形器
  • 曹操为何亲率大军征讨马超?怕潼关丢失后失去关中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