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探索晋灭吴之战的具体过程,司马炎采取了哪些行动?

探索晋灭吴之战的具体过程,司马炎采取了哪些行动?

  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了统一,史称晋灭吴之战。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东吴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军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东吴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百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具体过程

  准备

  司马氏早在灭蜀之前即有灭吴的打算。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司马昭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 ,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为实现先辈统一天下的遗愿,晋武帝司马炎从公元269年(晋泰始五年)起,即着手筹划灭吴。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厚待刘禅及诸葛亮等人的子孙,以巩固其在巴蜀的统治,解除后顾之忧;对东吴实行分化瓦解政策,以动摇其军心民心。改善内政,屯田积谷,安定边防。同时,优选将帅,调整部署,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今属湖北);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晋武帝依照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旋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晋军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二千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后命其加快造船进度。如原来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五六百屯田兵造船,后来又增加各郡士兵一万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务,使王濬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image.png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十月,晋伐吴的准备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应不失时机地向东吴进军,并根据“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灭吴的部署。其要点是:针对吴军部署上东强西弱的情况,确定在徐、扬方向实行牵制,首先集中水陆主力夺取夏口以西地区,然后顺江而下,集中全力合击吴都建业。这一方针的好处是:水陆并进,多路齐发,可以充分发挥水陆军的优势,从薄弱而又重要的长江上中游横切纵割,一举粉碎吴军的整个防御体系,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司马炎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但由于西北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加之太尉贾充等人的反对,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7年(咸宁三年)七月,又以都督豫州诸军事王浑为都督扬州诸军事,以镇南大将军司马亮为都督豫州诸军事,左将军胡奋为都督江北诸军事。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十一月,羊祜去世,晋武帝依羊祜生前所荐,以杜预继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东吴方面,面对晋军进攻的严重威胁。一些大臣深感忧虑。他们认为东吴虽有长江天险,但“长江之限,不可久恃” [5] ,因此向孙皓建议,在政治上“省息百役,罢去苛扰”,“养民丰财”,以加强内部的安定和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为防晋军从上游顺流而下,加强建平(郡治在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防务。东吴名将陆抗指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屏障)”,“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6] ,因此,他担任乐乡都督后,请求在西陵屯精兵三万人。公元272年(晋泰始八年),王濬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吾彦见后,知晋将发兵顺流而下,请求增强建平守备。公元274年(晋泰始十年),陆抗再次上疏,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他说:“若其不然。深可忧也。” 但是,这些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吴主孙皓认为晋无力攻吴,且东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因此他不修内政。暴虐如故。在军事上不重军备。放松长江上游的防务,当然更谈不上通盘的战略考虑和进行全面的防御准备了。

  交战

  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东吴: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2.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3.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4.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5.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交广;6.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总的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八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东吴尚有兵力二十余万,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image.png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安东将军王浑所统率的十多万大军向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方向进军,派出参军陈慎等率部分兵力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派殄吴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今江苏江浦西南)进攻吴军俞恭部。正月二十五日,李纯占领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部众降于晋军。

  二月,吴主孙皓得知晋王浑率大军南下,即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今江苏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三万,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张悌军行至牛渚(今安徽当涂北采石),沈莹向其分析晋军来犯的形势时说:“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据此,沈莹建议,应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晋军前来决战,若能打败晋军,即可阻止晋军渡江,还可西上夺回失地。如若渡过江去与晋军决战,不幸失败,大势必将去矣。但张悌却认为,东吴的即将灭亡,人人早已看清,并非今天才知晓。这样,晋兵一至,众人心中必然恐惧,难以再整军出战。趁着如今晋大军未到,渡江与其决战,或许还有希望获胜。如若战败身亡,为国牺牲,也就死而无憾了。假如我能战胜,北方的敌人逃走,我军声威便会大震,那时乘胜南下,迎击西来之敌,定能制胜敌人。若依照你的计划,坐等敌人前来,恐怕部队早逃散了。于是,张悌决心率军渡江迎击晋军。

  三月初,张悌军渡江后,于杨荷(今安徽和县)正遇王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率七千兵马赶到,张悌军随即将张乔军包围,张乔兵微势弱,便闭寨请降。副军师诸葛靓认为,张乔是以假投降行缓兵之计,拖延时日,等待后援,我应急速进兵予以歼灭。但张悌却主张放过他们,因为强敌在前,不可因小敌而出战。于是接受张乔投降后,率兵继续前进,随即与王浑主力部队之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吴将沈莹首先率领五千精锐向晋军攻击,三次冲击均未奏效,被晋军斩首二将,不得不退兵。晋军则乘吴军退兵混乱之机,以将军薛胜、蒋班率军追杀,吴军大败。此时,伪降之张乔军又从背后杀来,吴军溃败而逃。诸葛靓见大势已去,收集败兵数百逃回江南。张悌不肯逃走,与沈莹、孙震力战而死,吴军三万多人,被斩近八千人,余皆逃散,晋军遂胜利推进至江边。 此时,扬州别驾何恽向扬州刺史周浚建议说:“张悌率东吴三万精兵,被我歼灭,吴国上下震惊,现龙骧将军王濬已攻下武昌,乘胜东下,所向皆克,吴已呈土崩瓦解之势,我应速挥军渡江,直捣建业,大军突然而至,定能不战而逼降东吴。”但王浑听到这一建议后则认为晋武帝只命他出兵江北,以抗吴军,如果渡过长江,就是违背君命,即使作战获胜,也难以获赏;但若失败,必获重罪。于是,王浑坚持按原诏令,就地等待王濬军的到达,然后再统一节制王濬等军渡江作战。何恽再次向王浑建议说,将军身为上将,当见机而进,岂有事事等待诏命之理。王浑仍不听从。

  琅邪王司马伷所率的一路大军,自正月出兵以来,迅速进至涂中后,令琅邪相刘弘率兵进抵长江,与建业隔江相峙,以牵制吴军;同时派长史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王恒军进展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歼灭吴军五六万人,俘获吴督蔡机。王濬军在长江上中游获胜之后,便挥军顺流而下,三月十四日到达牛渚。当进至距建业西南五十里时,吴主孙皓才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一万前往迎击;但吴军此时已成惊弓之鸟,张象的部队一望见晋军的旌旗便不战而降。王濬的兵甲布满长江,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盛大,继续向前推进。

  原先吴主孙皓派往交趾征讨郭马的将军陶濬,行至武昌时,听到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便停止去交趾,返回了建业。此时,吴主孙皓便授其符节,命其率军二万,迎击晋军。结果,二万军队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