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如何评价晋平苏峻之战?此战是如何爆发的?

如何评价晋平苏峻之战?此战是如何爆发的?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至四年二月,东晋在京都建康(今南京)地区平定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叛乱,史称“晋平苏峻之战”。此战后,晋廷依仗荆、江两州合兵共讨苏峻,扬长避短,终获胜利。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因御史中丞钟雅的劝奏,庾亮杀宗室南顿王司马宗,免西阳王司马羕官,降爵为县王,贬逐大宗正虞胤(元帝虞后弟)为远郡太守。这次处分引起的震动很大,人们多以为是外戚在剪削宗室。让我们看事情的来历。司马宗和虞胤在明帝时分任左、右卫将军,率领禁兵,极受信任。明帝生病时,一天晚上,庾亮有事要进宫见皇帝,向司马宗要宫门钥匙。司马宗不给,骂庾亮的使者说:“这难道是你家的大门?”庾亮对此一直怀恨于心。明帝病重时,不想接见臣下。庚亮就怀疑司马羕、司马宗兄弟和虞胤有什么阴谋,硬闯进宫,要求罢黜司马羕、司马宗兄弟,但明帝没有允准。成帝即位后,庾亮大权在握,左、右卫将军都换了人,司马宗失势,钟雅劾他谋反,认为他有夺权的企图。庾亮即命新任右卫将军赵胤去抓他,他不肯俯首就缚,用武力抵抗,结果当场被杀。庾亮积怨既久,采取的措施又不稳妥,如果用冷处理的办法,不抓、不杀、不贬,只剥夺他的权力、兵卫,就不会引起大的震动了。身为皇帝的舅父,他应该知道,对宗室采取行动是应该谨慎的。成帝年仅六岁,他对这事就有看法。他好久没有看见司马宗了,偶然想起,问庾亮道:“以前常常看见的白头公哪里去了?”庾亮说是因谋反被杀了。成帝一面哭,一面说:“舅舅说别人造反,便杀了;如果别人说舅舅造反,该怎么办呢?”庾亮想不到小外甥会说出这样的话,着实吃了一惊。

  庾亮和陶侃、祖约、苏峻这三个握有兵权的人关系都不好,主要是庾亮怀疑三人不可靠。这三个人,陶侃功勋卓著,而在平定王敦叛变中没有什么表现,那是因为远在广州所致。王敦失败后,他已调任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他早年本在荆州立功,声望原好,再来此为官,很受地方人士的欢迎。祖约仍镇寿春。苏峻在破钱凤、沈充时立功最大,事后任历阳(治今安徽和县)内史。明帝死后,遗诏褒(嘉奖)进(加官晋爵)大臣,漏掉了陶侃、祖约。他俩便怀疑是被庾亮删掉的,京城里则传闻他俩都有怨言。苏峻,掖县(今山东莱州,一作挺县人,今莱阳南)人,是书生出身。永嘉年间,他纠合数千家,在本县结垒,有相当实力。因为敌不过曹嶷,就率领一部分人马南渡。他是在乱世中从书生转变为武将的人物。他在历阳有精兵一万,又招收亡命之徒扩充兵力,所需粮草也都要政府供给,得不到满足时就表示不满。司马宗死后,部下卞阐逃到苏峻处,庾亮命苏峻交出,苏峻推说没有这人。庾亮本来就怀疑苏峻有野心,这下出了卞阐一事,双方的关系就更恶化了。

image.png

  从上述情形看,这三人对朝廷都有些怨言,但是除苏峻有点不守法度外,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因此朝廷应该设法化解矛盾,内外合作,共御后赵,绝不可以采取可能激化矛盾的做法。遗憾的是:庾亮走的是后一条路。

  庾亮走的第一着还没有大碍。他派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武昌(今湖北鄂州);王舒为会稽内史,东西两面,与京师相呼应。温峤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需要介绍一下。他字太真,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曾在刘琨处做参军。刘琨派他到江南“劝进”(请琅邪王速即帝位)。王导、周顗、庾亮等都和他友善。他屡次要求北归,都被众人挽留。明帝与他为布衣之交,即位后对他极为倚重,机要密事他无不参与,是个智谋出众的人物。庾亮要在上流设置重镇,牵制荆州陶侃和历阳苏峻,便用他担当这重任。

  庾亮的第二着就出毛病了。咸和二年(327年),他决心下诏征苏峻回建康,解除其兵权,让他做一个无关轻重的大司农。王导、卞壶都不赞成。王导说:“苏峻必不奉诏,不如暂且包容他。”庾亮认为王导老翁又在“和稀泥”,就说:“苏峻之于晋朝,好比吴楚七国之于汉朝,狼子野心,总有一天要造反,现在召他,即使不服从,为祸尚浅,再过一段时间,势力更强,更难对付。”他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似的,而没想到还有一条消弭祸事的道路。卞壶争他不过,写信给温峤,说:“本来出足下为外援,现在反恨足下在外,不能一同谏他了。”温峤知道了,也写信去劝。但是庾亮主意已定,再也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庾亮驳王导的话,是在朝堂上公开讲的。苏峻知道了,便派人到建康,对庾亮说:“讨贼外任,不论远近,决不推辞;到朝廷任职,是干不来的。”庾亮当场拒绝,随即任兄弟庚冰为吴国内史,与驻淮北的郭默都领兵戒备,然后下诏征苏峻入朝。苏峻再一次要求调任北边一郡,仍被拒绝。苏峻本人倒有听命入朝的意思,部下任让等却以为入朝不会有生路,劝他造反,苏峻这才决定起兵。从这过程看,庾亮不逼得太紧,事变是可以避免的。

  苏峻知道祖约对朝廷有怨气,邀他同讨庾亮,祖约欣然从命。十一月,祖约派侄儿祖涣、女婿许柳领兵与苏峻会合。叛乱开始了,但还没有发生战斗。

  温峤得到苏峻拒命的消息,就想领兵东下,保卫建康。庾亮不准,写信给他说:“我担心西面(指荆州陶侃)比担心历阳更甚,足下切勿过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南,雷水人江前在此积而成池。庾亮怕陶侃叛变,要温峤在原地戒备。庾亮怀疑陶侃,说明他对陶侃缺乏认识。但是因这一封信却产生出一个典故,后世常用雷池来比喻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倒是庾亮料想不到的。

  当时朝中有人向王导献策,建议趁苏峻的兵还在长江北岸,抓紧进兵扼守历阳江边的当利日,阻其渡江,并利用彼少我众的优势,进逼历阳城,以图一战成功。反之,如果让苏峻获得主动,使兵临建康城下,以致人心恐慌,事情就难办了。王导赞同他们的意见,庾亮却不肯采纳。

  十二月,苏峻的部将韩晃、张健等袭陷长江南岸的姑孰(今安徽当涂),夺得储藏在那里的米和食盐。庾亮大惊,才后悔没有抢先争取主动。他只得宣布京师戒严,准备进行防御战了。

  咸和三年(328年)正月,温峤见形势吃紧,即从武昌(今湖北鄂州)东下,进驻寻阳(今黄梅西南,东距雷池还有一百公里左右)。同月下旬,苏峻亲率主力二万人,从横江(在今安徽和县)渡江,到达南岸江边的牛渚山,击败当地的政府军。二月初,苏峻到达覆舟山(在今南京太平门西)。这次又是那个提出阻敌渡江、先取攻势的陶回,他料定苏峻不敢直指石头城,一定会从南面的小丹杨绕道而来,可以在此处伏兵邀击,庾亮又不肯听。后来他知道苏峻果然是从那边过来,而且夜里迷了路,队伍乱糟糟的,庾亮又一次后悔莫及。

  苏峻进逼建康。卞壶率军苦战,抵敌不过,与两个儿子都力战阵亡。卞壶字望之,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因世乱南渡,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为人廉洁俭约,办事勤敏,不喜清谈,是当时少见的实干派:他战死时年四十八岁,是晋朝的一大损失。苏峻军在作战时顺风放火,官署都被烧毁。卞壶既败,政府军士气衰落,庾亮亲自领兵在建康城宣阳门(南面正中的城门)布阵,士兵不听指挥,抛弃武器逃散。庾亮无法可想,只得与几个兄弟上船逃往寻阳而去。

  应付叛将叛军是王导的差使。叛军攻入时,他命侍中褚翜赶紧请皇帝出来,在正殿上坐定。可怜这个皇帝年才八岁,慌乱之中,只得由褚翜抱将出来,王导等几个大臣都登上御床。王导临时任命刘超做右卫将军,让他和钟雅、褚翜两个侍中立在皇帝身边。叛兵拥上殿来,褚翜喝道:“苏冠军(苏峻官为冠军将军)来觐至尊,军人不得胡来!”叛兵听了,果然不上殿来,但是冲进后宫,大肆掳掠。许多官吏都被军人拉去挑担子,士民的衣服都被剥光,只得拿草拿土遮盖身体。建康城内城外,哀号啼哭之声,不绝于耳。

  苏峻占领了建康,对部下都封官晋爵。他们对王导也不得罪,仍旧让他做原来的司徒(宰相)。这些就不必去讲了。 建康暂时处于这样的状态。

  温峤向来推重庾亮,尽管庾亮是兵败逃来,温峤对他仍极尊重。他们互相推为盟主,温峤的堂弟温充却劝他们推举位重兵强的陶侃。温峤赞成,就派部将王愆期到荆州(今湖北荆州),邀陶侃共赴国难。陶侃推说自己只是地方军事长官,不敢超越本身的权限。温峤几次去人,陶侃都不答应。温峤没有办法,只得顺着他的意思,派人送信去,说:“仁公且守,仆当先下。”使者出发后,参军毛宝从外地回来得知了这一情况,就劝温峤道:“要干大事,必须联合各方,共同合作。应该追回使者,重新写信,说必须一同进兵。万一追不回使者,也要再派人去。”温峤恍然大悟,追回使者,重新写信送去。陶侃果然允许,马上派部将龚登领兵到寻阳。温峤得到了陶侃支援,才宣布讨伐苏峻、祖约。这时己是咸和三年四月了。

image.png

  从陶侃前前后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绝不是那种对兴亡成败无动于衷的人。他字士行,原来是都阳(今江西波阳)人,孙吴亡后,才迁居庐江寻阳。庐江太守张夔用他做主簿。张夔的夫人患病,需要去接一位远在数百里外的医生,其时天寒雪大,属吏都不愿意去。陶侃却认为郡守的夫人好比一郡之母(古代州郡长官自辟属吏,长官与属吏有君臣之谊,故有此比),父母有病怎能不尽心竭力,于是就毅然上路。大家都佩服他确实是个义士。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不为国尽忠!

  他办事认真,工作效率又高,无论远近来信,都迅即亲笔答复,从不拖延时间。他常说:“大禹惜寸阴,我辈平常人当惜分阴。”他最恨酗酒赌博,幕僚犯了这种毛病,他加以训斥,把器具抛到江中,下级的将吏犯了,还要责打。有人赠送礼物,他总要问明来历,如是勤劳所得,东西虽小,也很高兴地接受;如是从邪路上得来的,就拒不接受,还要严加斥责。他有一次出行,看见有人手执一把尚未长熟的稻,便问用它做什么,此人说是拔来玩耍,他怒道:“你自己不种田,倒去偷人家的稻来玩耍!”命左右把此人责打了一顿。他在荆州时,地方上要造船,他命将所有竹头木屑,统统藏起来。众人不知藏着有何用处。后来大会将吏时,正逢雪后地湿,木屑正好用来洒在地上。桓温取蜀时,造船需钉,他储存的零星竹料正好派上用场。晋朝盛行清谈,做实事的人常被视为庸俗,他这种实干派人物自然是凤毛麟角。

  这样一个人,难道会不愿与人共赴国难吗?何况他的儿子陶瞻在建康之战中阵亡,又添了家仇。然则为什么推托?没有其他原因,只为有股怨气,以前你们认为我不配管朝廷大事,现在怎么要请我来主持朝廷大事?如此而已。

  他大概觉得“架子”还不够足,又下令叫龚登回荆州。温峤急了,赶紧再写信去,说“成败之由”,全靠他参加与否,捧他“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功”,同时也动以利害,说如果江州失守,苏峻、祖约在此设官驻兵,对荆州也有危险,加上北方的后赵、西面的李氏,将处于三面受敌的形势。使者王想期也说:“苏峻是豺狼,一旦得志,四海虽广,仁公焉有立足之地!”于是陶侃下定决心,立即上船出兵,赶往寻阳。

  五月,陶侃到达寻阳。温峤自然高兴,庾亮却很害怕,外间也有谣传,说陶侃要斩庾亮以谢天下。但庾亮听温峤之计,一见陶侃,就下拜谢罪,引咎自责。陶侃本无恶意,见他这样,反觉意外。从此三人同心,引兵直指建康。温峤原来只有七千兵,陶侃来后,一共有兵四万,声势浩大,远近震动。

  现在轮到苏峻紧张了。他决定坚守石头城,把小皇帝也挟在身边,王导竭力劝阻,也无济于事。这个八岁的小孩哭哭啼啼地上了车,刘超、钟雅徒步相从,不离左右,荀崧等几个官员也跟着前去。成帝进了石头城,住在原来用作仓库的房屋里。刘超天天教他读《孝经》、《论语》,他们除等待局势变化外,别无他法,只能在那里苦度时光。

  王导还能够进行些秘密活动。他使人以太后的名义令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吏士起义兵救皇帝。庾亮任命的吴国内史庾冰,早已被苏峻赶跑,但是苏峻也分不出多少兵力去防守东部各地,他只能从朝廷官员中挑了一个叫蔡谟的去做吴国内史。会稽郡更是他力所不及的地方。西面义军起后,东部人士的胆子大了,于是会稽内史王舒借一万兵给逃在那边的庚冰,让他渡浙江(钱塘江)西进;吴兴太守虞潭、前义兴太守顾众和蔡谟也都起兵响应。他们的兵力虽不够强大,但至少牵制了苏峻的部分兵力。

image.png

  苏峻两面受敌了。他在石头城里登上烽火楼,远望江上陶侃等的水军,心里很是害怕。然而,这次平叛却打得很艰苦,拖得也长久。从闰五月陶侃水军开到石头城下,至四年(329年)二月中旬才完全结束,前后竟达十个月之久。

  苏峻军的战斗力很强。荆、江二州的兵士长于水战,苏峻的兵惯于步战,温峤初到,就有过命令:“将士有上岸者死”。陶侃也说:“贼众方盛,难与争锋”,需要长时间的相持,以寻求破敌的机会。从两人的表示来看,他们对苏峻军都有所忌惮。这样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本来是应该让他们在对后赵的战斗里发挥作用的。这是极可惋惜的事情。

  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的都鉴在闰五月中渡江,与陶侃、温峤等会合。六月,虞潭等与苏峻军交战,屡次失利。从建康逃到陶侃军中的尚书左垂孔坦(孔坦是与陶回一同提议先攻历阳的智士)建议,使郗鉴回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加强东面的力量。陶侃依议,于是郗鉴带着后将军郭默到了京口,筑起大业(在今丹阳北)、曲阿(今丹阳)、庱亭(在武进西北)三垒。建康方面,陶部也在靠近石头城的地方筑白石垒。这都是与叛军相持的办法。苏峻果然把白石垒视为眼中钉,出兵猛攻,却拿不下来。大业等垒也遭叛军猛攻,守兵打得很苦,但终于守住未败。

  七月中,发生了一件对叛军不利的事件。祖约的部下私通后赵,引后赵军渡淮,祖约逃往历阳,后赵军掳寿春二万余户而去。这是东晋的一大损失。但在这时,苏峻的心腹路永却在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了。九月初,王导得到他的帮助,带着两个儿子,逃到白石垒。但是苏峻的兵势依然很盛,他分遣众将,东西攻掠,都能得手。义军还看不到胜利的曙光。陶侃甚至打算退回荆州,以防西北两面发生意外,至于平定苏、祖二叛,想留待日后再说。但温峤坚持要打到底,还责备陶侃不该“违众独返’。毛宝知道光说没有什么作用,就自告奋勇,领兵上岸烧敌军的粮草。他对陶侃说:“如果我不能成功,仁公自去好了。”陶侃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分一支兵给他。毛宝果然把苏峻积储在句容(今属江苏)、湖孰(今江宁县湖熟镇)的粮草烧光。苏峻军缺粮,义军的士气为之一振,陶侃自然也坚定了打到底的决心。

  九月下旬,义军又得了一次意外的胜利:元凶苏峻授首。

  这时,苏峻的骁将张健、韩晃正猛攻大业垒,形势十分危急。陶侃想领兵救援,长史殷羡说:“救大业不如攻石头,石头城吃紧,大业之围自解。”陶侃依计,自领水军进迫石头城,庾亮、温峤、赵胤也率一万步兵从白石垒出击,于是苏峻即率八千人迎战。酣战中,苏峻望见部将匡孝打退了赵胤,心中大喜,便喝了酒,亲自带着几名骑兵,向前冲去。不料在冲锋受阻,想要退回时,坐骑忽然失足跌倒,义军将校彭世、李千等抓住这个天赐良机,把矛脱手掷去,几支矛都正中苏峻。众将一拥而上,割下他的首级,还分割躯体,好去报功。义军见斩了苏峻,都高呼万岁,岸上江上声震天地。

  然而,石头城没有拿下,战斗并未结束。苏峻既死,其手下又立他的兄弟苏逸为主,死守石头城。韩晃等解了大业之围,也回到石头城。

  咸和四年(329年)正月,建康城里的晋官陆哗等说服守将匡术,投降了义军。但石头城里,刘超、钟雅想带上小皇帝,逃走出城,被苏逸发觉,两人都被杀害。成帝的处境更苦了。

  战斗终于进入了最后阶段。义军分兵攻历阳,祖约只带了几百人逃往后赵,余郡投降。二月,义军攻克石头城,杀死苏逸。一员将官抱起成帝,把他送上温峤的座船。张健、韩晃等流窜到平陵山(在今江苏溧阳境),被郗鉴派的追兵解决。平叛至此完全结束。

  历史评价

  此战,晋廷依仗荆、江两州合兵共讨苏峻,扬长避短,待机而战;筑垒分散峻军兵势,适时焚毁其粮资,终获胜利。

  在这场事变中,建康的官室都化为废墟,两支可以用来与北方对抗的精锐部队也消耗殆尽,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更是难以计算。内耗如此之甚,晋朝的复兴当然是不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