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秘闻野史 如何看待“八王逼宫”事件?为何说这是雍正的“苦肉计”?

如何看待“八王逼宫”事件?为何说这是雍正的“苦肉计”?

  如何看待“八王逼宫”事件?为何说这是雍正的“苦肉计”?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当年一部《雍正王朝》红遍大江南北,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剧中的雍正皇帝被演绎成一位空前绝后的开明君主:关心民生、励精图治!这些并非虚构,哪怕在正史中,雍正八年之前的雍正皇帝也都算得上一个好皇帝,可是,剧中将雍正帝的喜怒无常和近乎残酷的排除异己描绘成“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有点“误导”之嫌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正史之间永远都隔着一个喜马拉雅山,太认真的话,咱们就输了

  《雍正王朝》的剧情衔接和人物演绎都可圈可点。在剧中,雍正帝虽然多次身陷绝境,但是,毕竟是主角,吉人自有天相,每每遇到困难,也总能化险为夷。在前期,有圣明的康熙帝庇护;到了后期,又有一群良臣辅佐,总体来说,也算是波澜不惊。可是,八王一党推翻雍正的野心从未消失,时不时就会在背后制造一些麻烦出来,而到了“八王逼宫”时,双方彻底撕破脸。八爷党孤注一掷,要么鱼死、要么网破,这应该也是剧中最有威胁的一次,如果不是病恹恹的老十三突然出手,雍正帝还真可能就被逼下台了。这是大家的第一感官,可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情节,就会发现,“八王逼宫”也许只是雍正的一场“苦肉计”而已

  逆向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反其道而行,先来看这场政变的最终结果:八王一党尽数被灭!这是什么概念?这是雍正帝做梦都能笑醒的概念。从雍正帝继位那一夜开始,雍正和八爷等人之间的关系就剑拔弩张。康熙帝去世时,如果不是老十三及时复出、控制了军营,雍正帝能否坐上那个皇位还真不好说,连处事不惊的张廷玉在得知十三爷控制军营后才长长松了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可见当时的形势是十分危急的。

  按说,雍正帝登基之后完全可以处决这几位“不尊遗诏”的皇子,可雍正帝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因为通过“遗诏之争”,他明白“八爷党”一派盘根错节,党羽众多,稍有不慎,可以就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与其打压,不如安抚。于是,“总理王大臣”的帽子就赐给了老八,在一些政事的处理上,雍正对于老八的信任甚至比老十三还多。然而,这一切都是一种笼络手段而已,属于暂时性的。雍正帝知道有这么个“八爷党”,但他实在不知道到底都有谁是“八爷党”的人,怎样才能让这些人全部浮出水面、将其一网打尽呢?康熙时期的最大动荡——推举太子,无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后,各方势力都是蠢蠢欲动,康熙顺水推舟,当时利用推举新太子的借口,抛砖引玉,将包括大学士佟国维在内的不少“八爷党”人一并消除,为下一任铺路的同时,也已经将老八排除在皇位之外。如果把这场动荡看做是一场“钓鱼”的话,那“饵”就是“太子之位”,那是皇位继承人,份量是真大,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自愿上钩。

  如今雍正同样想把“八爷党”一网打尽,可他却没有“太子位”可供操作,那什么才能让八爷等人再次“奋不顾身”、孤注一掷一把呢?皇位!这个“饵”的份量比“太子”之位还要大,足以激发人们的所有野心。所以,当八爷等人建议关外王爷入京觐见的时候,雍正帝察觉到时机的来临,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布好了这个局。如果这些还不算,再看看这个镜头:一向稳重的张廷玉听说关外王爷带兵入京时还专门提醒雍正:“他们都带了不少兵马”,换在以前,雍正帝肯定会格外留意这个警示,可这次,雍正轻描淡写“那是我同意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切尽在掌握!

  亲信的特殊安排

  另外,我们看一下雍正对另外几个重要人物的安排:

  其一:弘历

  弘历当时已经是雍正帝心里的接班人,连弘时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早早就闭门谢客,准备远离皇位之争,只可惜,他八叔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再以自身处境为警示,才劝得弘时重新加入到争斗的行列,而且,弘时还在老八命人接管西山大营、丰台大营时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说,弘时是直接参与八爷主导的这场政变

  按照惯例,像关外王爷悉数进京议事这种大事,作为“储君”的弘历绝对应该参与,而此时的弘历呢?他被雍正远远派到地方去探查民情,这个不寻常的举动也表明雍正在剧中的一句话“多少骂名,都由我来背”。看来,当时的雍正已经决定动手了,所以,故意找个理由支开了弘历;

  其二:十三爷

  十三爷当时身体并不好,但是他在雍正帝的权利中枢中还是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关外王爷们集体觐见,哪能缺了十三爷在场?而雍正帝邪了门,破天荒地在十三爷不在场的情况下就开始与众位王爷探讨新政的实施,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这场讨论,雍正像是要把十三爷排除在外

  另外,当弘昼向雍正说明老十三临时掉头的时候,雍正帝十分关切,一连问了好几句“你十三叔呢?”、“要不要紧?”等话,后来又说“该不会被挟持了吧?”表面看,这是对老十三的关心,其实,雍正是害怕老十三的介入会打乱他的全盘计划,也许是在担心老八他们会拿老十三来要挟雍正,毕竟雍正和老十三的身后情意绝非他人可比

  那为什么要避开老十三呢?雍正帝曾经说过,十三爷的府中到处都是别人的眼线,所以,这件事要想“一瞒到底”就必须绕开老十三!

  如果说支走弘历是为了“一个人背锅”的话,那瞒着十三爷除了“保密”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老十三是个性情中人,素有“侠王”的称号,而且老十三向来反对兄弟相残,即使在太子被废之时,他也不离不弃,说明他对众兄弟还是有感情的,如果他到时开口求情,会给雍正徒增不少麻烦。

  图里琛“放线”

  在把弘历和老十三这两个人都排除在外之后,雍正帝就可以实施自己的“钓鱼”计划了,但是这根鱼线由谁抛出去呢?图里琛!

  千万别小看这个五大三粗的侍卫,当时的侍卫分为很多种,图里琛能做到最牛掰的“御前侍卫统领”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尤其在朝代更迭后,往往会出现“一朝皇帝一朝臣”的现象,可图里琛呢?在康熙帝去世之后,依然是雍正皇帝身边的红人。你说他属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谁也不信!看完下面这两件事,我们可能还得给图里琛大大一个“服”字

  事件一:

  康熙帝准备废太子时心情郁闷,晚上让图里琛和李德全等人陪着散步,不想,在鹿场撞破了太子和郑春华的丑事。当时咱们的土统领在哪?他装作尿急躲一边去了,结果,本该他挨的那个耳光打在了另外一个侍卫的脸上;

  事件二:

  雍正帝派田文镜到山西查诺敏的账目,知道文官出身的田文镜未必是诺敏的对手,于是派了图里琛去协助。后来诺敏情急之下抓狂暴走,让府兵闯入,以为会迫使图里琛就范。没想到图里琛直接扒去衣服、露出在战场上留下的刀疤,声色俱厉,才震慑了诺敏;

  从这几件事就可以看出,图里琛不仅不是粗人,俨然一个小型“老狐狸”般的存在,要文能文、要武能武,鬼着呢!长期的“御前”生涯让他对宫中所有风吹草动都极为敏感,试问,这么一个人,怎么会在雍正帝发火的时候才去报告“御林军都被隆中堂步兵统领衙门的人给换了”呢?面对众多真刀真枪他都没怕过,如今面对隆科多,他真的怕了?不可能,这种失误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已经得到雍正的授意;而他在众人面前的“失误报告”也只不过是为了让八爷等人放松警惕、继续深入“逼宫”程度而已。逼的越狠,雍正就有足够的理由来兴师问罪。

  无心插柳

  在这段,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那就是以前坚决赞同“八王议政”,但是当八爷等人开始发难的时候就开始沉默不语的睿亲王。相比其他人的咄咄逼人,睿亲王始终都是静观其变,没有发表任何“不当”言论,而后来,在八爷等人逼的正欢的时候,雍正还特意点名表扬了睿亲王,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先思着,一会评述)

  八爷等人逼宫的过程中,有个很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对雍正的态度。拿八爷来说,刚开始一直静坐,看其他人指责雍正;后来坐不住了,也要说话,可雍正不让他说,他却宁可跪下也要说。结果,雍正让图里琛调御林军前来,图里琛说御林军都被隆科多给换了。这时,八爷不跪了,而是挺直了腰板说话,并且还不断质问雍正帝。起初,是因为没有十足把握,现在从图里琛嘴里得到证实,也许八爷觉得胜券在握了,就一扫刚开始的“低调”,变得“高调”起来。宫内宫外的军队都已经掌握,雍正下台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可这时老十三又回来了,不但接管了军营,还把他们安插的统领都给抓了。这情形和当年“遗诏风波”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力挽狂澜的依然是老十三

  结语

  如果单从剧情来看,老十三的介入才是雍正的“救命稻草”,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八爷亲口提出要执行“八王议政”时,雍正的那句话“你们真以为这样就能逼朕就范吗?”,之后,由于张廷玉的出场让大家忽略了这个细节,现在想想,雍正在那种情况下还能说出这句话,难道不是在暗示老八他们吗?雍正还说“如果十三弟有什么三长两短,你们将自绝于天”,这也许是对八爷等人最后的警告了

  如果把睿亲王的前后不一、图里琛的反常失误、雍正的临危不乱综合起来的话,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睿亲王已经提前将一切计划告知了雍正,而雍正也完全做好了应对准备。雍正刚开始的惊慌只是在演戏,为的就是让总是躲在幕后的老八“现身”。果不其然,一直按捺的老八在图里琛说出“失职”后,也开始“飘”了,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进行训话,至此,八王一党几乎全部浮出水面,雍正的目的已经达到,该收网了,只不过,收网的人从雍正变成了十三爷。

  所以说,“八王逼宫”只不过是雍正为了彻底清除“八爷党”而自导自演的一场“苦肉计”而已,也许,从八爷提出关外亲王觐见时,雍正已经布好一个局,待君入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秘闻野史

古代有一类男子,可随意进出后宫与妃子接触

古代有一类男子,可随意进出后宫与妃子接触
  在我国古代,宫廷之中的等级制度可谓十分之森严。  古代皇家为了纯正皇室血脉,也就产生了一群特殊的存在:太监。  古代皇宫之中,能够存在的男子,除了皇帝之外就要属那些未成年的皇子了。  其次就是所谓的太监和大内侍卫。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大内侍卫是不可以接近后宫妃嫔的。  即使大内侍卫轮值守卫后宫,也需要彼此互相监督,不可踏入妃子宫内半步。  但在古代却有一群男子,不必经过阉割就可以随意进出皇帝的后...

隋朝太子杨勇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杨勇不死还有唐朝吗?

隋朝太子杨勇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杨勇不死还有唐朝吗?
  隋朝太子杨勇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杨勇不死还有唐朝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隋朝的太子杨勇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死或许是改变了历史的,当然了历史当然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只是做一些假设,话说如果隋朝的太子杨勇他不死,也没有失去太子之位,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后面的唐朝什么事了?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这个问题不太恰当,前半句...

懿安皇后:14岁嫁给侄子唐宪宗,是五居太母之尊

懿安皇后:14岁嫁给侄子唐宪宗,是五居太母之尊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懿安皇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想很多人都听过醉打金枝的故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因为升平公主不尊敬长辈,醉后将她痛打了一顿。然而郭暧跟升平公主的女儿,谱写了大唐王朝的一代传奇。  她就是郭子仪的孙女懿安皇后郭氏(死后追封),郭氏是唐代宗的外孙女,唐代宗的孙子是唐顺宗李诵,所以说李诵是郭氏的表哥。  贞元九年,郭氏因家世显赫,被选为广陵王妃,时为广陵王的宪宗亲临...

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什么连自己的生母都不认?

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什么连自己的生母都不认?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后人眼中永乐大帝朱棣与洪武大帝朱元璋有着非常相似的性格,二人都有远大的理想、极高的才华、以及极重的杀心与疑心,但是起初在朱元璋眼里并不是这样,虽然朱棣也是自己的儿子,但是朱元璋却把自己近乎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  嫡长子朱标与皇四子朱棣  大家都知道太子朱标是历史上最幸福的太子,深得当朝皇帝朱元璋的信任和宠爱。而其母亲马...

九子夺嫡究竟有多惨烈?九子夺嫡最后每个人的下场是什么?

九子夺嫡究竟有多惨烈?九子夺嫡最后每个人的下场是什么?
  九子夺嫡究竟有多惨烈?九子夺嫡最后每个人的下场是什么?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历史上帝位之争最激烈的朝代是哪个?答案一定是清朝。那么清朝最激烈的皇位之争是哪两位皇帝之间?答案一定是康雍之间。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帝王之争——九子夺嫡,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秘闻野史

  • 古代有一类男子,可随意进出后宫与妃子接触
  • 隋朝太子杨勇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杨勇不死还有唐朝吗?
  • 懿安皇后:14岁嫁给侄子唐宪宗,是五居太母之尊
  • 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什么连自己的生母都不认?
  • 九子夺嫡究竟有多惨烈?九子夺嫡最后每个人的下场是什么?
  • 一人单挑全唐人!乾隆爷的诗有一首看一眼就能倒背!
  • 雍正的顾常在:入宫不到半年就死了,死后八年都没下葬
  • 和珅怎么得罪了嘉庆帝?和珅的杀身之祸是怎么招来的?
  • 大唐第一高富帅贺兰敏之是怎么死于非命的?贺兰敏之做了什么?
  • 明熹宗朱由校的张裕妃:17岁因孕封妃,最后却受冻而亡
  • 乾隆后宫出身最显赫的舒妃,死后天子亲自祭奠
  • 17岁少女进宫嫁给53岁乾隆,却被冷落8年
  • 揭秘:刘伯温临终前让儿子烧掉的一本书是什么?
  • 谋反罪按律凌迟,朱元璋为什么只扒了蓝玉的皮?
  • 乾隆很忙?除了画画写诗,朕在吃上也没输过!
  • 朱元璋在农妇家过夜,后来农妇怀上了?
  • 乾隆有一位“外国妃子”,连生四子最后葬入皇陵
  • 万贵妃比皇帝大十余岁,横行后宫备受宠爱
  • 九子夺嫡唯一的幸存者!十四阿哥胤祯为什么和雍正反目成仇?
  • 14岁侍女被乾隆宠幸,最后却独守空房78年
  • 清朝最惨公主,改嫁3次,最后晚年悲凉
  • 曹操跟许褚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曹操学狗叫许褚能这么肆无忌惮?
  • 乾隆一生有三任皇后,他最爱的谁?
  • 太平公主为什么两次出家?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 揭秘:明朝开国大将蓝玉为何会被朱元璋扒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