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文化历史 古代皇帝对自己的陵寝有多重视?建好了自己去验收

古代皇帝对自己的陵寝有多重视?建好了自己去验收

  众所周知在古代皇帝通常都会在生前就给自己修建好陵寝,那么他们对自己的陵寝有多重视?其实不止要选风水,陵墓建好了皇帝还会亲自去验收,看看自己死后的居所建造的好不好。

  人们对坟墓和丧葬的忌讳主要还是一些民间百姓,帝王们是从来不忌讳这些,在帝王的心目中都是视死如生,毕竟人家是天子,死后也应该享受天子的待遇。而老百姓则不一样,穷苦百姓最怕的就是死都死不起,死后没钱安葬,再有就是忌讳生与死。

  帝王却不相同,虽然帝王也怕死,但是帝王却不忌讳修坟建墓这些事,反而他们还希望活着的时候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人生归处。因此帝王不仅不忌讳,反而在陵寝建成后还会亲自参观一下,看看陵寝是否满足自己的喜好。

  其实吧,中国的丧葬传统还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民间百姓,大多对丧葬形式不是很重视。

图片.png

  夏商周时期当人去世之后,大多都是找个地方随便就埋葬了,不立坟也不栽树,任由人体回归大地回归自然,这种丧葬形式也叫作“不封不树”。而且当时的人们也没有祭奠祖先的传统,这也是华夏民族最初的丧葬形式,就是回归自然,后人也没有缅怀和祭奠的形式。

  夏商周时期的“不封不树”丧葬形式一直持续到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在那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王公贵族们就开始想着死后也能继续享受贵族生活,于是视死如生的丧葬形式就出现了。

  在这时候人们死后开始选择风水宝地,选择丰厚的陪葬品,同时为了区分统治者和普通人的坟墓还出现了号墓为陵的改革。号墓为陵即普通人死后埋葬之地叫坟墓,而国君死后的坟墓叫某某陵,也就是说在坟墓名称上国君是要和普通人有区别的。

  就这样视死如生的厚葬传统流传开来,从秦汉时期到清朝封建帝制消亡,历史上除了元朝的皇帝采用蒙古习俗进行简葬树葬之外,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厚葬且在生前就修建好了陵寝。

  而且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继位之后不久就开始修建陵寝,比如汉朝就曾有明文规定要求皇帝在位满一年之后就必须得修建陵寝。

  帝王在选择陵寝方面是需要风水学与阴阳学相结合,凡是被选中为帝王陵寝的地方基本都是风水宝地,皇帝本身也会去选择最佳的地方成为自己的最终归处。

  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在选择陵寝时就十分注重位置的选择,本来雍正的陵寝是选择了河北遵化清东陵范围内的九凤朝阳山建陵。当时工部官员已经选好位置,并把当地的土质带回去交给雍正查验。

  但是雍正后来又派风水师复勘这块墓地,结果发现这块墓地格局不全,风水学和阴阳学上都差了一些,而且最关键的是风水师们发现这座山上的土质是砂石土质,这种土质不适合当墓地,因为砂石土质会导致雨季时期地宫会不停渗水积水,所以雍正最后决定废弃了九凤朝阳山当墓址。

  后来雍正派自己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带着人去另外帮自己寻找墓地,胤祥最终带人勘察了很多地方,选中了河北易县的泰宁山。

  这也就是后来雍正的葬身之地清泰陵,从清泰陵的地理位置来看,它西有云蒙山、北有泰宁山(现今名为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可以说是三面环山,坐山看水,这种依山傍水的格局,在风水学和阴阳学上来说都是非常完美的格局。

图片.png

  当时胤祥上报给雍正的时候就称这个地方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后来雍正又跟着胤祥实地勘验了一遍这个位置,雍正也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想把这里作为葬身之所,于是就拍板确定在泰宁山修建陵寝。

  因此雍正为了风水宝地就放弃了归葬清东陵的打算,并在易县开创了清西陵。

  古人其实并不太忌讳提前参观和考察自己的葬身之所,毕竟墓地才是自己人生最后归处的“家”,这就和现代人买房子似的,买房子总得去看看地理位置吧,人家皇帝当然也得看看自己人生最后的“家”,那里的景色自己喜不喜欢还不得让人家说了算啊。

  尤其是帝王还都基本选择的是风水宝地,按照古代说法,风水宝地可以养人,可能都会发生祥瑞。那么既然是风水宝地就更得去参观一下了,没准自己活着的时候都能受益,所以没有皇帝会避讳自己的陵寝。

  皇帝们不仅不会避讳,陵寝修建好了还得亲自去验收呢,这就和现代盖完房子得让业主来验收一样,给人家皇帝最后的“家”修建完了不得让人家自己亲自验收一下满意与否。

  但是帝王毕竟是日理万机,腾不出空去验收也是正常,所以通常不少帝王都是交代工部官员代替自己去验收。但是也有不少皇帝本着靠人不如靠己的想法,十分重视自己的葬身之所,因此陵寝地宫修建好之后,他们再忙都会亲自去验收。

  就像明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他生平最爱干的事就是参观自己的陵寝。万历的陵寝是明十三陵中的明定陵,万历本身其实是一个长短腿的腿脚有残疾的人,根据现代出土的万历皇帝尸身复原情况来看,他有着长短腿毛病,他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短。

  所以身有残疾也造成了万历不想出席公众场合,也是后来万历怠政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身有残疾,万历很少出宫,基本都是深居宫廷。而万历这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从紫禁城到他的葬身之所北京昌平大峪山。

  明定陵修建得比较早,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就开始修建,历时六年,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就修建完成,当时的万历皇帝年仅28岁,万历一生活了58岁,也就是说万历皇帝修建好的明定陵闲置了30年,所以没出过远门的万历皇帝最爱参观就是自己的陵寝,闲着没事就摆驾出宫看看自己最后的“家”。

  万历每次出宫去参观自己的陵寝都会给自己找到名头,他都是以祭奠祖先的名义先去祭奠先人,然后再顺道去参观自己的陵寝。万历对于自己的陵寝十分满意,他每次都要在里面待很久,感觉似乎他想当时就立刻长眠在里面似的。

  但是当时很多风水大师都认为定陵的风水并不好,格局不全,并非真龙天子的葬身之处,都建议万历重新选择墓址。

  可是万历的定陵修建得极为豪华,花费了八百多万两银子修建,而且万历本人十分喜欢这里的景色,所以他不舍得换也不想换,于是万历去世后就葬进了明定陵中。

  不过最后似乎证明了万历的定陵风水确实不好,万历死后下葬仅24年明朝就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灭了,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就顺道焚毁了一部分明定陵的地面建筑,在民国时期明定陵的地面建筑又遭到焚毁。

  后来明定陵就彻底被考古发掘,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有限,定陵内很多的珍贵文物都发生了出土风化的问题,加上后来又赶上十年的特殊时期,万历皇帝和陪葬的两位皇后尸身更是被破坏的尸骨无存。

  所以说万历的明定陵风水似乎确实不太好,他当初如果听从风水师的劝告,改选别的墓址也许还能在死后躲过一劫。

  像万历这样频繁参观自己的陵寝主要是因为他很少出宫,可能参观自己的陵寝算是外出放松度假了。还有些皇帝频繁参观自己的陵寝,主要是为了监督施工质量,就像清朝的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一样。

  在雍正开创清西陵之后,他的儿子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担心后世皇帝都葬到清西陵会使得清东陵香火冷落,因此提出了“昭穆相间,兆葬之制”,就是父亲埋在清西陵,那么儿子就得埋在清东陵的丧葬制度。

  所以乾隆死后就埋葬在了清东陵的清裕陵中,而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就埋葬在了清西陵的清昌陵中。按照乾隆定的规矩,道光死后理应葬在清东陵,因此道光继位之后就在清东陵范围内的宝华峪修建了陵寝。

  宝华峪的陵寝修建好了之后,道光还特意去参观验收觉得很满意,还在地宫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宴会,宴请了参与设计的大臣们,奖赏了他们。由于道光的结发妻子孝穆皇后早逝,所以在宝华峪的陵寝竣工不久之后,道光就让先把妻子孝穆皇后葬入其中。

  后来道光祭奠祖先和妻子时,特意进地宫想在怀念一下结发妻子,结果进入地宫之后道光差点没被气疯了,地宫渗水很厉害,孝穆皇后的棺椁都已经被水泡得飘起来了。

  在这里得说一说当初雍正没选择在清东陵建陵确实是正确的,清东陵的区域内整体都属于砂石土质,很容易渗水漏水。

  地宫渗水这是大问题,道光可不想自己死后整天泡澡,于是对大臣们发了火,命令大臣们重新选择墓址改建陵寝。

图片.png

  由于清东陵渗水,因此道光害怕了,特意要求不要在清东陵范围内选择墓址了,改在清西陵范围内选择墓址。于是后来大臣们在清西陵范围内的龙泉峪给道光选择了新的墓址,也就是现在清西陵中的清慕陵。

  道光本来是一个十分抠门吝啬的皇帝,但是他十分视死如生,他在给自己修建陵寝这反而不抠门不吝啬了,在修建陵寝方面他选择了很多昂贵的建材,再加上他把之前的宝华峪的陵寝拆了搬到龙泉峪重建,一建一拆又再建,于是道光的清慕陵最终花费十分巨大,虽然规模远比不上雍正的清泰陵,但花费却达到了440万两银子,远比清泰陵花费要多得多。

  因为宝华峪的陵寝渗水出问题了,所以后来道光十分重视在龙泉峪修建的陵寝,经常没事就亲自去监督施工进展,清慕陵建成之后,道光也多次参观,就怕再出现渗水问题。

  因此古代的帝王根本不忌讳生前就修建陵寝,更不忌讳去参观验收自己的陵寝,一个是参观验收陵寝也是出宫放松的好机会,再有也是监督工程质量,毕竟那可是自己人生最后的“家”,当然都希望没有质量问题,而且周围环境也得是自己喜欢的环境,让自己能长眠百年。

  况且帝王的陵寝都是风水格局极佳的位置,早早修建好陵寝还能使得皇帝行运更加兴旺,在这种想法之下,自然就没人忌讳这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化历史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其中哪一关最难,哪一将最厉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东岭关是关羽离开许都后的第一关,把关将为孔秀,手下有五百军士。关羽没有丞相文凭,被孔秀拦住,两人战在一起。仅仅一个回合,关羽将孔秀斩于马下,干脆利索,一点也不...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叡死后10年,司马懿为何才发动高平陵之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司马懿在曹叡活着时,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安分守己。  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个皇帝,于黄初七年(226年)即位为帝,年仅24岁。他在辅政大臣曹真、司马懿、陈群、...

如果刘备从汉中出兵,能与关羽一同夹击并斩杀曹军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已威震华夏,刘备为何没有趁机灭掉曹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刘备让关羽发动战争,只是局部战争,为了配合争夺汉中。  主战场在汉中,双方主公曹操和刘备都亲自在汉中督战,为了争夺战略要地汉中,打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如刘备发动...

乐进作为追随曹操最早的外姓将领,他立下了哪些功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他是五子良将第二,为何给人的感觉寸功未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乐进追随曹操时间,早于其他外姓将领,仅次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宗亲大将。  初平元年(190年),曹操不满汉贼董卓废立皇帝,逃出京城洛阳,到陈留后,“...

关羽的汉寿亭侯,为何值得被张辽、徐晃眼红、羡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为何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赏赐的,名义上是汉献帝刘协封的,含金量大。  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表扬关羽斩颜良,向汉献帝刘协请封的。当时汉献帝虽然已经名存实亡,可是在名义上,还是汉...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文化历史

  •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哪一关的守将是最厉害的?
  • 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为什么不选择发动政变?
  • 如果刘备从汉中出兵,能与关羽一同夹击并斩杀曹军吗?
  • 乐进作为追随曹操最早的外姓将领,他立下了哪些功勋?
  • 关羽的汉寿亭侯,为何值得被张辽、徐晃眼红、羡慕?
  • 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为什么连曹芳和曹髦都比不上?
  • 赤壁之战后曹操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不再次攻打荆州?
  • 司马懿在曹操对他有所怀疑后,他是怎么打消疑虑的?
  • 刘备在出征东吴时,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与五虎上将?
  • 司马昭为何不但没有杀了刘禅,还封他为安乐县公?
  • 在曹操25个儿子中,楚王曹彪是怎么反抗司马懿的?
  • 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有什么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
  • 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那么翊军将军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 诸葛亮为何不同意“子午谷奇谋”?怕曹魏一方也有人想到
  • 老古话说的“早起两不要,睡前四不宜”是指的什么?
  • 在曹操眼中,曹彰为什么不适合作为曹魏的继承人?
  • 刘备为什么会选择两个托孤重臣?是不信任其中一位吗?
  • 在关羽被擒时,东吴除了鲁肃之外还有谁能够为他求情?
  • 诸葛亮之所以敢率军攻打曹魏,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张飞在刘备伐吴前是什么状态?为什么会被部下杀死?
  • 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三星堆的发现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 吕布在兖州之所以打不过曹操,主要是因为哪三个原因?
  • 古蜀人崇拜太阳神吗?详解三星堆商铜太阳形器
  • 曹操为何亲率大军征讨马超?怕潼关丢失后失去关中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