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易语 趣历史 战史风云 “八里桥之战”中咸丰的主力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

“八里桥之战”中咸丰的主力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

  在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八里桥曾发生过一场重要的战争,这次战争导致咸丰的最后一只主力军队全军覆没,史称“八里桥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清军身后就是王城,他们誓死抵抗,表现的前所未有的坚强,但是仅凭肉身,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的火枪大炮!

  天津大沽口失守后,清廷与英、法谈判破裂,英法联军8000人进犯北京城。在北京郊区八里桥,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短兵相接。

  这场战争,是双方实力悬殊的战争。

  清军还是中世纪的装备,士兵们拿着长矛、弓箭这样落后的武器,仅凭着一腔热血,对敌军展开了视死如归的冲击;有些骑兵甚至冲到了敌人的指挥部附近。

  可是冷兵器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的热兵器,封建军队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军队呢?英法联军对清军,简直是降维打击,不管是装备和战术都是最新的!这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洗礼的军队,装备用的是带刺刀的前膛燧发枪、滑膛炮,还有最新发明的步枪。

  面对着仅靠热血和胸膛,毫无章法往前冲的清军,这些金发士兵,只待指挥官一声令下,就会发射出密集的子弹和炮火。战争仅用了短短的一个小时,就分出胜负。清军的战马受到炮火惊吓,在自己的队伍中横冲直撞,后面的步兵四散逃离,溃不成军。因为敌方炮火的袭击,清军伤亡惨重,全军覆没。

  八里桥之战,清军1.7万人战死了三千人,而英法联军仅死了12个人。

  一名参加作战的法军军官,在其回忆文章中,称赞清军的英勇说:清军从一开始就勇猛反复地冲杀,他们强压火力伤亡惨重,但还是勇敢坚持,直到全体就地阵亡”。

  这场令清廷蒙羞的耻辱之战,在法国人眼里却不过是一场好笑的战斗,如同老鹰捉小鸡一样的游戏。

  法国军队指挥官的孟托班回国后,甚至因为法方死亡人数过少,被眼红的议员阻止法国皇帝拿破仑,给他5万法郎的奖励。

  窝囊的咸丰皇帝,在接到战败的噩耗后,没有选择君王守国门,而是选择了逃跑,躲进承德避暑山庄,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随即,英法联军占领了紫禁城,干下了一桩罪恶勾当,烧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这场战争的唯一好处,大概就是第一次清醒认识到,天朝上国已经大大落后于那些,经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开启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动力。

  至此,咸丰手中的二支主力军队,江南江北大营、僧格林全部消耗殆尽,他能依靠得只剩下,曾国藩的地方部队——湘军了。

  咸丰对曾国藩和主力部队,一直存在着“厚此薄彼”,令湘军将士颇为不满。

image.png

  咸丰举全国之力,每年给江南江北大营拨上千万两白银,而曾国藩却要看地方官的脸色,自己找饭吃。咸丰对连打胜仗的曾国藩封赏也不到位,将按惯例能得到的湖北巡抚一职,给了毫无战功的满族亲贵。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在三个月之内击溃江南江北大营。

  和春奉命重建江南大营后,和本国军队湘军,因为咸丰的“一碗水端不平”,形成了针锋相对的竞争关系。

  他与两江总督何桂清、军机大臣彭蕴章一伙,在朝廷内外传递消息,不断在咸丰面前打小报告,通过各种方式攻击湘军,恨不得湘军覆灭,好收获镇压太平军的全功:曾国藩打了胜仗丝毫不提,打了败仗稍微报告得晚一点,咸丰就知道了。

  因此,咸丰经常斥责曾国藩,惹得湘军将士心怨气强忍不发。

  连颇受咸丰信任的胡林翼,都替曾国藩打抱不平:湘军颇能打,颇要脸,却不受待见。那不要脸的,却受到优待。

  咸丰曾依仗江南大营势头强势,将曾国藩罢官回家。

  1860年5月,江南大营二次溃败,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常州逃跑。江南大营的彻底溃败,对湘军来说,并不可惜,反而欢呼雀跃。湘军将领左宗棠,兴奋的仰天长叹:“天意其有转机乎?”

  亲生儿子不争气,无人可用的咸丰,这才把两江总督的位置,不情不愿地给了曾国藩。湘军势力没有了绿营军抢功、掣肘,有了地方财政的滋养,湘军很快兵强马壮,兵力达到了12万,士气高涨兵强马壮!

  在祁门,曾国藩按照自己的思路,统筹部署围攻安庆。1860年8月25日深夜,离八里桥战争还有几天。曾国藩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朝廷的十万火急的上谕。咸丰严词命令他,即刻派悍将鲍超,率领三千湘军精锐,日夜兼程,前往京师救驾,受胜保调遣。

  曾国藩没有马上前往,这道上谕起码有2处,让他有疑虑。从大局上说,咸丰的战略计划,曾国藩压根看不上。江南江北大营的覆灭,证明咸丰“舍弃枝叶、直指根本”的战略思想的彻底破产。

  目前是围困安庆的关键阶段,只要拿下安庆,彻底平定太平军指日可待。太平天国要的是国家主权,而洋人求的不过是财。就算现在派兵去,路上要20多天,就是去了黄花菜都凉了,一旦派鲍超前去,安庆兵力撤围,一年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这真是“此事无益于北,有损于南”。

  咸丰的这一命令,还和从前一样,头痛医脚、毫无长进、毫无远见!皇帝有难,将军勤王是历朝惯例,以“忠义”标榜的曾国藩,心里再不服气,也不能表现出来。曾国藩还有一个小九九,这上谕里说,要把自己的悍将鲍超和几千精兵交给胜保指挥。

  胜保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满人将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屡战屡败人称“败保”,却深得皇帝信任。这明明就是要挖我湘军的墙角,精兵派去了肯定有去无回。

  欣然从命吗?两头不落好,还要被对头胜保算计一支精兵!不去勤王,又担不起这么大的罪名,他陷入了两难。

  手下李鸿章献了一条以逸待劳的妙计。李鸿章分析说,不出十天,洋人必定会攻陷京城,结局就是议和割地赔款。洋人要的是利益,不是大清的江山。皇上和大臣为了保住江山社稷,尽快结束战争,必定会有求必应,双方议和最多不超过二三十天。那时,和局已定,再出兵也是添乱。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个字:拖——。

  曾国藩欣然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他做事一项稳妥,又做了一条预案,以防万一。

  九月初九,他才慢吞吞给皇帝回了一道奏折说:“鲍超人生地不熟,级别又太低,派兵勤王是大事,恐怕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请皇帝在他和胡林翼之间,选一个人带兵前去。”

  其实就是要一来一回,拖这个时间。眼看洋人攻破大沽口,马上要进攻北京,想必这时的咸丰内心是崩溃的。可惜他至死都不明白一个道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个被他长期打压的汉臣,怎么会跟他全心全意一条心?

  给朝廷写完回信,曾国藩又给围困安庆的九弟曾国荃,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皇帝要我去勤王,你做个思想准备和我一起去,等皇帝再次下令,我们就即刻出发。

  曾国荃的回信写了啥,除了曾国藩没有第二个人看到。因为,曾国藩收到这封信,看了一眼就烧了,并写了一封回信将九弟曾国荃,一顿声色俱厉的痛骂。

  可以想见,这封信的内容一定是很特殊,所以曾家后人一直深藏不露,曾纪泽等人收集出版的各种曾国藩的文集都没有收录。直到20世纪80年代岳麓版的《曾国藩全集》才公开此信。

  我们只有根据曾国藩的回信,来推测曾国荃的那封信的大概内容。曾国藩给弟弟的回信,在所有的家书中,口气之严厉绝无仅有:

  初九夜所接弟信,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天下之事变多矣,义理亦深矣,人情难知,天道亦难测,而吾弟为此一手遮天之辞、狂妄无稽之语,不知果何所本?

  恭亲王之贤,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若驻京太久,圣驾远离,恐日久亦难尽惬人心。

  僧王所带蒙古诸部在天津、通州各仗,盖已挟全力与逆夷死战,岂尚留其有余而不肯尽力耶?皇上又岂禁胜之而故令其不尽力耶?力已尽而不胜,皇上与僧邸皆浩叹而莫可如何。

  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应尽之分。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

  带兵北上勤王本来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性格暴躁、草莽出身的曾国荃,正在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把安庆围得如铁桶一般,城内已经断粮,眼看快胜利了。

  因此一接到大哥的信,当时就炸了。

image.png

  他心里的不满,其实和曾国藩差不多,但是“心里想”和“说出来”是两回事。曾国藩收到他的回信,“且惧且恶”,这封信如果泄露出去,不但曾国荃要掉脑袋,恐怕曾氏一族都要被灭门!

  从曾国藩的回信看,他的回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朝廷来说全是“大逆不道,灭九族”的言论。

  1、坚决不能同意撤安庆之围。咸丰这个命令,就是瞎指挥。如果大清真亡了,太平天国说不定早都平定了。

  2、妄议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谁更有才干,甚至谁更适合当皇帝。

  3、批评咸丰皇帝不会用人,才导致洋人打进北京,才导致自己北逃,真是活该。现在还要连累我放弃马上就拿到手的战功,可恨!

  这里面的任何一条,都够得上是欺君之罪。曾国藩怎么能不害怕?我们大胆猜测,里面很有可能想劝大哥取清朝而代之。可是曾国藩在心理没做好准备,实际情况也不具备可行性。

  当曾国藩和咸丰的来往书信,在驿道上传递时,果然传来消息: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京师沦陷,咸丰逃往承德,恭亲王奕牵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果然,朝廷来信,不必派兵北上了!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安庆被湘军攻破。“外长外行,内战内行”的曾国藩,对城内同胞毫不留情,展开大屠杀,城中一万多名军民无一幸免。

  这也是曾国藩被骂汉贼,遭人诟病之处。

  拿下安庆后,太平天国首都金陵,就成了一座孤城,太平天国的灭亡指日可待。曾国藩激动地给远在热河的咸丰,写信报喜。可惜,这封捷报还在路上,咸丰就把自己作死了。

  这个咸丰也是个苦命的皇帝,从他登基第二天,太平军就开始造反,后来又有捻军、天地会等大型叛乱。各地小股起义不断,十八个省,有十四个战火不断,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割地赔款,还丢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一连串密集的打击,把刚愎自用的咸丰打折了,他恨不得早一天死去。可悲的是直到死,他都没得到太平天国战争,胜局已定的消息。

  2年后,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南京攻陷。这场长达12年之久,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以清廷胜利结束。从防止中国的中世纪化来说,的确是曾国藩的大功一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后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然而这场曾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运动,前后存在14年,最终还是失败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使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走向覆灭的呢?这就需要了解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清朝作为旧秩序的延续,是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这里...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音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清朝以武力征服天下,在前期时曾与蒙古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5年的战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终才将其彻底征服。在与准噶尔部交战过程中,清朝遭到了建立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成为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击败,之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战史风云

  •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有这些原因在失败是必然的!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 方腊起义的起因是什么?方腊起义为什么失败?
  • “甘露之变”是什么典故?甘露之变最后怎么样了?
  • 和通泊之战:雍正皇帝一生的噩梦!
  •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
  •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奏效了吗?其实司马懿早已看穿一切!
  • 李世民在位做过哪些事情?唐朝守业者李世民的政绩!
  • 春秋时期发生的争桑之战到底是什么样的 两个村民而引发的战争
  • 黄巢攻下长安后义军为什么迅速落败了?是黄巢膨胀了吗?
  • 赵国反攻秦军大败,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究竟谁打残了谁?
  •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 南宋是蒙古最难啃的骨头?元军南侵费了多少时间?
  • 廉颇“抗秦援韩”为什么败了?“抗秦援韩”有机会取胜吗?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赵?乘胜追击会有什么结果?
  • “死诸葛走生仲达”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司马懿相持五丈原!
  •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战绩如何?
  • 睢阳之战张巡为守城吃三万人,如何评价他?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 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 安史之乱后大唐怎么衰败了?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哪些影响?
  • 诸葛诞为什么叛魏反司马?诸葛诞最后结局怎么样?
  • 秦琼避战为什么?玄武门之战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 东吴、蜀汉同时起兵,虞松向司马师献出了什么计策?
  • 襄平之战讲了什么?司马懿谋略与血性爆发尽显牛人本色!